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王馨怡 周彦希 薛钰 孙成燕)千年姑苏城,百年乌米饭,吴侬软语间,一幅关于乌米饭的画卷缓缓铺开。作为苏州著名非遗美食,它承载了江南文化独有的精致与考究。为深入了解乌米饭的传承现状,推动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7月5日,苏州城市学院“守味探新”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位于姑苏古城葑门古街的吴珍堂乌米饭,开展主题调研与实地走访。团队聚焦非遗美食的匠心坚守与时代变革,探寻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入街区:倾听民声,把脉市场
当天上午,实践团成员并未长驱直入探访吴珍堂,而是在附近古街区面向周边居民、游客及往来顾客开展问卷调查。团队成员分组在店门口及街巷内,围绕“非遗美食认知度”、“传统小吃创新接受度”、“便捷化消费意愿(如预制、外卖)”等问题,收集了大量关于非遗美食消费习惯与期望的一手资料,积累了重要的民意素材。
团队成员在街区进行问卷调查。 李美宣 供图
实地探访:揭秘技艺,对话传承
随后,实践团深入吴珍堂店内及后厨操作间。负责人方伟锋热情接待了团队,并详细介绍了乌米饭的历史渊源、核心制作工艺(坚持当季采摘南烛叶、井水浸泡、纯手工榨汁上色)以及严格的品质管控流程。他坦言,在快节奏的当下,坚持慢工细作的手工技艺面临挑战,如吸引年轻人学习和消费者耐心等待的问题。团队成员实地观摩了南烛叶捣碎、米粒搅拌上色等关键工序,感受了非遗技艺的活态魅力。
吴珍堂内景。 黄颖 供图
座谈交流:共话守正与创新
在座谈环节,方伟锋结合十余年坚守,分享了如何在保持“自然清香”这一传统风味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他展示了店内研发的乌米饭团、乌米饭便当等新式产品,表示:“年轻人喜欢便捷,咱们也要学着变,但变得再快,这口饭的清香不能变。”他强调了“三不变”原则(原料、水质、手工)是品质的根基,而产品形态和销售渠道的创新则是适应市场的必要之举。
实践团成员围绕“非遗美食年轻化推广”、“大学生助力非遗传播”、“传统工艺如何应对现代市场竞争”等话题踊跃提问。方伟锋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坚守核心技艺是根本,拥抱变化是出路”、“口碑与创新并行”等务实观点。
方伟锋分享非遗美食创新经验。徐思溢 供图
一线声音:收集反馈,洞察需求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分组对店内顾客和一线制作、服务人员进行简短访谈。团队成员认真收集顾客对乌米饭口感、新产品的评价以及对服务的建议,同时倾听了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推广非遗的难点和心得,为后续调研报告的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现实素材。
守味探新:为传统注入青春活力
一碗乌米饭,承载着江南的时令记忆与乡土情怀,是苏州非遗美食宝库中的亮眼名片。本次“守味探新”实践团走进吴珍堂,不仅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技艺的温度与匠心,更深入探讨了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导下,非遗美食如何通过守正创新实现活态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课题。方伟锋“根植传统,拥抱变化”的实践,为非遗美食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生动案例。
活动合影留念。林渝斐 供图
非遗美食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实践团成员在暮色中的吴珍堂招牌下合影,蒸屉里袅袅的热气仿佛诉说着传承的故事。未来,这群青年学子将继续深入更多非遗美食品牌与作坊,用脚步丈量传统,用思考探索新路,以青春之力助力苏州非遗美食的保护、传播与创新发展,让老味道在新时代持续飘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成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