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非遗传承团队深耕梅州大埔,“埔娃娃”IP赋能助力陶瓷非遗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5-07-08 00: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严冬妍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通讯员:黎佩静、郑诗婉)盛夏时节,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深入梅州大埔,开展了一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紧密对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探索。7月6日,队员们怀着对客乡文化的探索热情,与大埔县官方文旅吉祥物“埔娃娃”的设计负责人黄喾(笔名)进行了深度交流,共同解码这一文化符号如何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邂逅瓷都“萌主”

“埔娃娃”作为大埔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中央苏区精神的生动载体,其诞生与成长深深植根于“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沃土。这只身着象征“中央苏区”的红色衣裳、点缀着代表“大埔蜜柚”的金黄色图案、巧妙融入客家围龙屋元素的灵兔,不仅是千年大埔文脉与集体记忆的人格化凝聚,更是活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的创新实践。主创黄喾(笔名)深情阐述其创作初心,源于对家乡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认知。“大埔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又很热血温暖的地方,”她表示,“埔娃娃身上承载的活泼、温暖、努力,以及客家精神中重乡崇祖、敢想爱拼、重义乐施的力量、传承与担当,正是构成大埔独特魅力、驱动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DNA。”

图为“埔娃娃”主创黄喾(笔名) 崔子梦 摄

对话匠心,揭秘“萌兔”诞生记

在探索文旅融合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路径上,黄喾(笔名)也坦诚分享了县域IP推广面临的共性挑战,特别是高昂的生产成本与初期知名度不足带来的盈利压力。她也在不断地探索破局之道,提出内外并举的策略:对内着力深化本土文化教育普及,筑牢大埔人的文化自信根基;对外则积极运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精心打造网红打卡路线,并通过与高校联动、开发如谐音梗帆布袋等创意文创产品等创新形式,有效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和到访大埔。这一系列思路,正与“百千万工程”中强调激发县域内生动力、积极拓展城乡融合新消费场景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图为“埔娃娃”主创黄喾(笔名)分享创意文创产品等创新形式 崔子梦 摄

“客乡瓷韵”突击队与埔娃娃的“瓷”缘时刻

此次与大埔文化“萌主”的深度对话与亲密互动,成为“客乡瓷韵”突击队此行的高潮。指尖轻触“埔娃娃”的瞬间,是青春脉搏与千年文脉的生动共鸣。队员们不仅深刻理解了以创新IP活化非遗、服务“百千万工程”文化兴县目标的重要意义,更被点燃了以新兴方式助力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的热情。这次探访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溯源,成为高校青年力量主动下沉县域、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写照。

图为“埔娃娃”主创黄喾(笔名)与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进行深度对话 崔子梦 摄

萌动非遗,未来可期

此次青春力量与地方文化IP的联动,清晰展现了在“百千万工程”的宏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符号如何通过与青年创新的融合焕发新生。“埔娃娃”,这只从大埔沃土中跃然而出的文化使者,正以其独特魅力,架设起一座连接厚重历史与光明未来的桥梁,成为大埔县饯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书写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的鲜活注脚。青春与乡土的激情碰撞,必将持续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与“埔娃娃”主创黄喾(笔名)合影 罗宇洋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冬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