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志愿行,生态科普护长江

发布时间:2025-07-07 23: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敏锐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长江作为母亲河,承载生态保护与文明传承使命。数字时代下,AI为生态科普与儿童教育赋能。此次“数智科普+实践体验”志愿行动走进社区,以创新形式传递知识,助力筑牢生态根基,振兴培养未来人才。2025年7月7日,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走进沙坪社区,活动融合生态保护、智能教育与情感关怀,为留守儿童带来全方位成长赋能,生动诠释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活动上午,志愿者依托AI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通过3D动画与虚拟仿真技术,孩子们“云游”长江流域,直观感受江豚嬉戏、湿地候鸟迁徙的生态奇观。基于AI算法的互动问答系统,以趣味闯关形式将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知识转化为生动挑战,让生态保护理念在寓教于乐中扎根童心。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下午的创意体验环节中,孩子们化身“小小设计师”,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拼装悬浮笔、平衡鸟等木质模型。看着他们专注又好奇的眼神,从零散部件到完成作品,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兴趣,木质模型成为他们童年中承载探索与陪伴的纪念。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与趣味实践同步推进的,是安静有序的课业辅导。志愿者们针对孩子们的语文、数学、英语难题,开启“专属帮扶模式”:数学题里,把抽象公式转化成“分糖果”“数积木”的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将抽象数学公式形象化,提高孩子们的理解力;英语单词教学,用“单词接龙”“情景扮演”让记忆轻松起来;语文阅读辅导时,逐字逐句梳理文意,引导孩子感悟文字里的情感。遇到基础薄弱的孩子,志愿者们耐心教导,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用鼓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一点点重建他们的学习信心。知识的根基,在耐心浇灌下愈发坚实。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志愿行动的温度,不止于知识传递。活动间隙,志愿者们主动与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听孩子分享学校里的小烦恼与小成就;还为每个孩子定制“成长祝福卡”,写下鼓励的话——“你笑起来像小太阳一样可爱”“要一直勇敢往前冲哟”。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填补着平时生活缺失的缝隙。社区里,追逐打闹的笑声、轻声交谈的温暖,编织成最动人的画面,一座跨越陌生与距离的心灵桥梁,悄然搭建完成。

从生态科普拓宽环保视野,到木艺实践培育科学思维;从课业辅导夯实学业基础,到情感陪伴滋养心灵韧性——此次志愿行动,以“四位一体”模式,为孩子们构建起全方位成长赋能体系。生态意识的觉醒、动手能力的提升、学业信心的重建、情感世界的丰盈,多维度助力孩子成长,就像为他们打造一副“成长铠甲”,让未来面对困难时,既有守护生态的责任感,又有探索科学的求知欲,更有直面生活的勇气与温暖。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重庆移通学院学生会“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青春担当。筹备阶段,为打磨AI科普脚本,查阅海量生态资料,反复调试虚拟仿真场景;木艺实践前,提前演练教学话术,确保孩子安全与体验感;课业辅导时,针对不同学科难点,连夜整理“趣味解题锦囊”。活动现场,他们是知识的传递者、手作的指导师、心灵的倾听者,用专业与热忱,把“志愿者”的身份,活成了孩子们眼中可信、可靠、可爱的大朋友,让青春力量在服务中闪光。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这场志愿行动,不止是一次爱心传递,更探索出“生态+科技+教育+情感”的创新服务模式。将生态保护使命、AI技术优势,与乡村儿童教育需求、情感关怀痛点深度融合,为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成长支持、生态科普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活动引发的社区好评、家长点赞,也如投石入水,激起更多人对乡村儿童成长、生态保护事业的关注,带动着志愿精神的辐射传播,让“以专业服务社会,以热爱传递温暖”的理念,走进更多人心里。

▲图为封人宇 翟素娴拍摄

此次重庆移通学院实践团的志愿行动,以爱为帆、科技为桨,在守护长江生态、助力儿童成长的征程中破浪前行。未来,期待更多这样的青春力量汇聚,用创新与热忱,书写生态保护与社会服务的美好篇章,让志愿之光点亮更多角落。

供稿:“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谭凤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敏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