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惠客声来"研究团队走进广东省惠东县,开展了一场关于客家话使用与方言认同感的大型调研。团队历时数月,收集了884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近百场深度访谈,用扎实的田野调查记录下普通话推广背景下客家话的生存现状。
跨学科协作: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团队由心理学、数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将社会认同理论(SIT)和多元文化理论(MCT)融入调研设计。"不仅要记录语言现象,更要解读现象背后的文化认同问题,"队长詹佳瑜介绍道。研究初期,团队成员深入研读政策文件与学术文献,设计了包含量化问卷和质性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案。
田野足迹:走进市井街巷的调研现场
调研期间,团队足迹遍布惠东县的城乡各地。从繁华县城到偏远村落,队员们带着问卷和录音设备,倾听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语言故事。"最难的是找到足够的老年受访者,"队员文昴回忆,"调整了抽样方法,特意在清晨去公园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
图为在公园访谈老年人
在中小学校园里,团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有个孩子听说要问客家话的事,第一反应是'家长不让在学校讲方言'"队员龚艳琳无奈地说。这些现场发现让团队意识到,语言政策在基层执行中的复杂性。
数据收集:8842份问卷背后的努力
庞大的样本量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团队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覆盖了从10岁到70岁的不同年龄段群体。"最感动的是那位60多岁的奶奶,戴着老花镜认真填了半小时问卷,"队员钟睿说,"她说这是第一次有人来问她说客家话的事。"
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团队设计了交叉验证机制。"问卷中的自评分数和实际语言能力测试结果要相互印证,"队员刘心怡解释,"还要考虑城乡差异、教育背景等因素。"
深度访谈:聆听语言背后的情感故事
在量化研究之外,团队还进行了多场半结构化访谈。"有个大学生说,只有在梦里和爷爷奶奶说话时才用客家话,"队员晋源源分享道,"这种情感共鸣是问卷数据无法捕捉的。"访谈中,团队发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年轻人能听懂但不会说客家话,中年人在不同场合切换语言,老年人则担忧方言消失。
实验室里的不眠夜:数据与故事的对话
回到学校,团队开始了紧张的数据分析阶段。8842份问卷的数据清洗工作量巨大,队员们轮流值班,确保每个数据点都准确无误。队员肖淳谦说,"既要保证科学性,也要对得起每位受访者的付出。"
质性分析同样充满挑战。访谈录音的转写文字达20余万字,团队成员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编码分析,从鲜活的对话中提炼出核心主题。"最困难的是保持原意的同时进行理论提升,"队长詹佳瑜表示,"要让数据说话,也要让故事发声。"
研究之外:青年学子的文化担当
这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学术实践,更是一次文化觉醒之旅。"开始只是做课题,但越调研越觉得这是在记录一段正在消失的文化,"团队成员感慨道。
"这些年轻人做的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在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指导老师评价道。目前,团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方言保护建议,期待为多元文化共存提供青年人的智慧。(通讯员:詹佳瑜 肖淳谦 文昴 刘心怡 龚艳琳 钟睿 晋源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