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电(通讯员 向海鑫)消防安全科普是社会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基石,未成年人作为社区安全防护的重点群体,其消防意识培育更是筑牢基层安全防线的关键。为切实提升社区未成年人的火灾防范与自救能力,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永钚言弃社会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曲阜市 “耕天下” 社区,开展 “守护童年安全,筑牢防火屏障” 主题防火安全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社区消防安全建设。
在活动的计划与准备阶段,实践队员们深入考量未成年人的认知规律,围绕“如何让消防知识更易理解、安全技能更易掌握” 展开集体研讨。队员们分工协作,精心筹备了系列趣味内容:制作色彩明快的卡通 PPT,精选贴近生活的灭火器使用视频,设计“大家一起来找茬”互动游戏,并准备了“安全小卫士” 贴纸作为奖励。这些准备旨在将专业的消防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接受的实践技能,让安全教育在趣味互动中落地,探索社区消防安全科普的生动模式。
▲图为实践队员们准备奖励贴纸
活动伊始,实践队员通过卡通PPT与视频,向孩子们讲解火灾的双重危害——热辐射的灼烧与浓烟的致命威胁。讲解中,当被问及 “火焰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时,有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回答“会烫”“会呛”,却不明白“烫”是热辐射导致皮肤细胞在高温下受损,“呛” 是因为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会让人无法呼吸。队员们便顺着孩子们的直观感受,用“皮肤像被热水烫到会受伤”“烟雾像看不见的小怪兽会抢氧气” 这样的比喻,把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内容。同时,当讨论到 “火焰的内焰和外焰哪个温度更高” 时,几乎所有孩子都觉得“内焰更热”,因为内焰看起来更亮。队员们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播放了一段小实验视频:用火柴分别接触内焰和外焰,外焰接触的火柴瞬间变焦,内焰接触的则变化较慢。通过直观画面,孩子们明白“外焰和氧气接触更充分,所以温度更高”,在趣味中纠正了认知偏差。
▲图为实践队员向小朋友们讲解内焰与外焰
随后,实践队员重点演示了“逃生三步法”:弯腰躲避烟雾(因为烟雾往上飘)、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阻挡有毒气体)、寻找贴有“小绿人”的安全出口标识。队员们一边念口诀,一边带领孩子们现场练习动作,“弯腰捂嘴找绿人,逃生路上不慌张” 的口诀很快被孩子们记住。互动问答环节,队员们抛出“出门前要做什么”“楼道里能堆东西吗” 等问题,引导孩子们说出“人走电断”“保持通道畅通”“定期检查烟雾报警器”等防火要点。答对的孩子骄傲地接过“安全小卫士”贴纸,贴在衣服上,脸上满是成就感。
由于干粉灭火器是家庭和社区应对初期火灾的常用工具,掌握其使用方法十分重要。实践队员先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展示干粉灭火器扑灭油锅小火、电器小火的过程,让孩子们对其作用有直观认识。随后,主讲队员拿出灭火器教学模型,教给大家“提拔握压”八字口诀:“提”起灭火器,“拔”掉保险销,“握”紧喷管前端,“压”下手柄对准火焰根部喷射。队员们邀请小朋友上台,手把手指导他们操作模型,孩子们一边大声念口诀,一边模仿动作,在互动中将这个应对初起火灾的关键技能牢记于心,增强了面对小火的自救信心。
▲图为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一同观看视频
为了巩固课堂中的消防安全知识,实践队员带领着小朋友们进行了“大家来找茬”游戏。实践队员通过展示具有火灾安全隐患的楼道、走廊及厨房等场景图片,引导小朋友们识别隐患、分析风险并明确正确做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小朋友们活学活用,准确识别楼道堵塞、插座过载和厨房火险等隐患,并主动提出安全措施。他们能够正确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讨论,展现出良好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队员们欣喜地发现,之前的理论教学已转化为孩子们实际的消防安全意识,这种知行合一的效果正是安全教育的目标。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参与“大家来找茬”游戏
本次社会实践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火灾预防、逃生自救、器材使用等实用知识融入互动中。从纠正对火焰的认知偏差,到掌握具体逃生技能,再到学会识别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建立了 “安全无小事” 的防范意识。实践队用青春力量搭建起社区消防科普的桥梁,既为未成年人的安全成长添砖加瓦,也为社区消防安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案例,切实推动“安全防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落地生根。(通讯员:向海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向海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