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5日,亳州学院外语系“鸿英筑梦,青春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走进谯城区梅城小学,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奇妙的文化传承之旅。
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
“鸿英筑梦,青春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紧扣“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开展多元特色课堂。在茶文化课程中,志愿者以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为切入点,用英语解读“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引领孩子们透过英文,领略宋代文人以茶会友、即兴赋诗的雅趣,借古典诗词赏析,搭建起文化理解与语言表达的桥梁。图文并茂的课件系统展示了中国茶叶品类,从西湖龙井的扁平光润,到祁门红茶的乌润油亮;从武夷岩茶的岩韵悠长,到云南普洱的醇厚回甘,生动呈现不同茶品特质,引导孩子们用英语描述茶叶形态、差异,还融入日常饮茶养生实例,以英语讲解茶与健康生活的关联,让传统茶文化借语言载体,与现代生活自然衔接。
▲图为志愿者为同学们用英文讲解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团队结合亳州“全国最大花茶产地”地域特色(超90%花茶从亳州销往全国),将本地 “重阳节饮菊花茶” 习俗融入教学,带领孩子们用英语讲述家乡茶故事。课后 “故事小主播” 活动里,留守儿童自信用英语分享:“In my hometown, people make chrysanthemum tea during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让中国茶文化,从古典诗词的诗意雅趣,延伸至家乡生活的烟火传承,借英语串联起文化脉络,实现传统与当下、共性与地域的双向呼应 。
“这些孩子不仅是英语语言学习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传播者,”负责人张林昊在日记中写道。
要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我要学好英语,将来把更多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三年级的赵雪蕊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学习辅导的她曾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在服务团的特色课堂上,她被红军战士长征二万五千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主动用英语提问并参与互动。课后,她自发地练习课堂所学,尝试用英语书写对父母的思念。
▲图为赵雪蕊同学认真学习英语课程
志愿者们以革命红色故事为蓝本,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双语互动课程。手工课上,孩子们全神贯注制作“双语故事卡”,歪歪扭扭的笔迹下工整记录着“不怕困难”的英文翻译;绘画课上,孩子们一边描绘着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辛画面,一边在画作旁认真标注:“These are the footsteps of heroes”,用双语诉说着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梅城小学校长刁友英感慨:“这些大学生把厚重的历史,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的温暖。”
▲图为梅城小学的同学制作自己的红色手工卡
青春播种的文化自觉
临别那天,赵雪蕊将手绘着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画面的“长征故事卡”递给志愿者说:“等爸妈回来,我要跟他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说不定我还可以用英语讲呢!”。梅城小学老师评价:“服务团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红色视角的拓展。”刁友英点赞道:“把家国情怀、红色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为留守儿童打开‘文化+语言’的成长窗口,让他们明白:学好英语,就能让更多人听见中国红色故事的声音。”
▲图为梅城小学校长接受志愿者采访
当红色故事遇见童真心灵,当大学青春邂逅乡村讲台,文化传承的种子便会在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出跨越山海的坚韧力量。刁友英表示:“亳州学院外语系‘鸿英筑梦,青春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此次支教活动以英文为桥梁,不仅锻炼了志愿者们的责任担当意识,更让留守儿童成为中国故事的‘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知识与文化的种子正在发芽——这不仅是一次支教的成果,更是青春助力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林昊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