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王佳颖 林圣城 陈发炘)7月6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助农与文化传承实践团深入漳州市诏安县鹤灵峰茶业有限公司,穿梭于古朴的制茶工坊与葱郁的八仙茶园之间,实地探访这一“建国后首个国家级乌龙茶新品种”的培育密码、制作工艺与产业故事,在茶香氤氲中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
“大家看这茶叶,茶多酚含量高达28%~30%,泡起来浓烈却回甘生津,耐泡度更是一绝!”在汀洋畲族村的鹤灵峰茶业有限公司里,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手持鲜叶向实践团介绍。八仙茶作为诏安特色支柱产业,不仅香气独特(兼具兰花香、蜜兰香、桂花香),更因适应性强、易种植(成活率达八九成)、产量高而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图为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向实践团介绍八仙茶
在茶厂车间,实践团见证了八仙茶从鲜叶到毛茶的蜕变。“杀青用木材还是煤气,摇青要几遍,都有讲究!”钟平泉书记指着忙碌的生产线介绍。手工采摘的茶青需经晒青(根据气温调整时间)、摇青(4-5遍,每1-2小时一次,现用电脑控温湿)、杀青(木材杀青成本低,煤气杀青控温准)、揉捻、烘干等多道工序。
▲图为实践团听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讲解车间设备
最让队员们惊叹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有需整夜值守的手工摇青工艺,也有预设程序后自动运行的智能摇青机;普通口粮茶用机械精制筛选(分离茶叶、黄片、茶梗),高端茶则雇人手工挑拣(成本达每斤几十元)。“手工采一斤成本3元,机械采只要几毛,但为了品质,还是坚持手工!”这让实践团对“匠心”有了更深体会。
实践团在17棵八仙茶母树旁驻足,聆听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讲述其传奇起源:1956年,茶农郑兆钦在八仙山发现野生茶树,经扦插培育,1959年移栽存活17棵,如今全国八仙茶皆源于此。“别看它历史仅几十年,却比很多百年品种更‘皮实’,抗病抗旱,在诏安的红土壤和无工业污染的气候里长得特别好。”队员们触摸着厚实的叶片,在对比实验田看到,同批种植的茶叶中,八仙茶的长势明显更旺盛。
▲图为实践团在八仙茶母树旁听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讲述母树传奇起源
“八仙茶好,但名气还差火候!”品茗环节,白洋乡乡领导吴鸿艺、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以及实践团成员们围坐,从茶汤香气、滋味中读懂八仙茶“醇厚回甘”的特色。书记钟平泉坦言八仙茶的短板:品牌效应不足、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完善等。不过,当地政府每年都会投入专项资金,从茶园建设到设备补贴全方位扶持,目前已在建设装修的八仙茶文化展示馆和周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将会对白洋八仙茶的宣传推广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图为白洋乡乡领导吴鸿艺、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以及实践团围坐品八仙茶
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特别提到,希望大学生们能发挥优势:“你们懂网络、会宣传,能不能把八仙茶的故事传到更多地方?比如用短视频展示畲族采茶舞,或者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他还期待学技术的同学能参与研发——无论是机械采茶设备,还是茶饮料深加工技术,“把黄片、茶梗变成高附加值产品,让一片叶子发挥最大价值。”
▲图为实践团队员在鹤灵峰茶业有限公司合影
此次实践,让成员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内涵,也为八仙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青春思考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发炘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