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豫韵传经典,一脉新声探创新 ——豫剧院演员桑艳红谈豫剧的守与变

发布时间:2025-07-08 19: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申彦如 黄鲁旭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了解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青年传播,2025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开封开展“探寻豫剧文化”主题调研。期间,实践团队采访了开封豫剧院演员桑艳红,就豫剧的演出实践、受众接受度、传播方式变化以及传承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交流。

桑艳红老师长期活跃在舞台一线,参与豫剧的演出与教学工作,同时也投身于戏曲文化的推广传播。在她看来,豫剧之所以能够长期在民间流传,首先是因为其“接地气”的艺术特质;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中,要让更多年轻人理解并接受这一艺术形式,必须依赖有效的传播手段和系统的讲解引导。

“他们对这门艺术不感兴趣,是因为不了解。”桑艳红老师坦言,观众的兴趣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唱、这样装扮,整出戏是怎么演的,他了解了,兴趣自然就来了。”

她指出,如今不少青年观众是通过视觉审美进入戏曲世界的,“我们服装很漂亮,装扮也好看,这些是吸引人的点。”但光有“好看”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文化信息的传递,“你要让他们明白这背后讲的是什么故事,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除了面对面教学与线下推广,桑艳红老师也高度肯定了短视频平台在当代戏曲传播中的作用。她介绍说,传统线下演出一场观众几百人,演出百场可能覆盖数十万人,但通过抖音等平台,一个唱段视频就可能达到百万播放。“你在线下演一百场,也不如平台上一条视频。”

她提到,很多年轻人就是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无意看到一个片段,比如唱得好、扮相好、氛围好,然后进一步点进去看、搜索了解,逐渐成为粉丝,甚至开始学习唱段。“平台给了我们这些想宣传豫剧的人一个新的窗口,低门槛、高触达。”

尽管对技术与媒介革新持积极态度,桑艳红老师始终坚持一点:创新不能脱离传统。“没有传承好,就谈不上创新。”她以唱腔为例指出,豫剧发声位置靠前,接近民歌,而不是像美声那样靠后。当前部分年轻演员学了西方声乐再唱豫剧,容易失去剧种原有的腔味,“这就不是豫剧了”。

她进一步解释,方言、气口、节奏,这些构成了豫剧最本质的东西。“京剧说京话,豫剧说河南话,这是它的根。如果都用普通话唱,那还要分什么剧种?”她强调,这种“根”不能丢,即使在现代审美中,也必须清楚剧种的身份特征。

对于当下观众的不同反应,桑艳红老师也有客观认知。她表示,部分老观众觉得一些现代剧团“没有戏味儿”,而一些年轻观众又嫌传统戏曲“太土”。这种分化并不新鲜,而是所有传统艺术在当代面临的常态化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守住本质,在表达方式上逐步靠近观众。”

她提到,化妆风格就是一个合理创新的例子,“现在的化妆比以前好太多了,画法更新了,油彩也更先进,为的是更美、更符合当代审美。”但这类创新必须建立在“守本”的前提下,“你不能说以后不化妆了,也不能用别的剧种的唱法来演豫剧。创新必须在原有体系里进行。”

采访最后,桑艳红老师总结道:“传承和创新是一体的,你连戏是怎么回事都不懂,就没法变。我们不能丢了根,只能在这个根上去丰富它、发展它。”

(图为采访桑艳红老师  申彦如供图)

通过本次采访,实践团队成员对豫剧的结构、受众、传播形式及演出实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一线戏曲工作者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过程中的思考与努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整理调研资料,结合青年传播路径,探索豫剧在高校青年群体中的有效传播策略,为地方戏曲的传承推广提供青年视角的实践案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鲁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