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黎佩静、郑诗婉)7月7日,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突击队深入梅州大埔,探访陶瓷非遗第四代传承人黄孟君师傅的工作坊。作为家族技艺的坚守者,黄孟君亲述大埔陶瓷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转型之路,以创新设计激活传统青花瓷基因,为“百千万工程”下的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注入鲜活样本。
一村一品,泥土里长出的产业密码
“沙坪村的日用瓷、雷锋村的鱼缸、陈坑村的粉盒——每个村都有拿手活!”黄孟君向队员们展示着一件仿宋鹰嘴壶摆件,细数大埔陶瓷的乡土特色。民国时期,大埔陶瓷以出口日用瓷为主,70年代后工艺瓷崭露头角,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与“百千万工程”推动的县域特色经济形成共振。
图为大埔陶瓷 梁晓晴 摄
薄如纸、稳如磐,专利新品破局同质化
面对机械化量产冲击,黄孟君选择“精品突围”。他展示的专利竹节杯暗藏巧思:杯身弧线贴合唇形防烫,底部八角设计避免桌面划痕。“十块钱的杯子很普遍,我要做让人爱不释手的精品!”,他开发的“纸瓷”系列薄度仅0.5毫米,高温烧制下挑战工艺极限。近年还探索了定制化路径,为广州房企设计文创笔筒,将青花纹样融入现代生活。
图为黄孟君师傅展示专利竹节杯 梁晓晴 摄
化危为机开拓内销、精品战略提升价值
当谈及行业困境,当时面临疫情带来的行业低迷与外销压力,黄孟君师傅敏锐地将其视为开拓内销市场的契机。他满怀期待地描绘产业愿景:“每家每户都用陶瓷替代塑料瓶,就是产业的未来。”,他拒绝低价竞争,坚持“精品战略”:与岭南画院合作手绘瓷板,每件作品标注创作者的姓名,让瓷器成为“可收藏的地方标志”。对于大埔新文创IP“埔娃娃”,他欣然提议可以进行联名开发陶瓷玩偶。传统要活,就得和时代心跳同步!”
图为黄孟君师傅与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队长分享产业愿景 梁晓晴 摄
“我在大埔等你”,一部青花里的乡村振兴进行时
采访尾声,黄孟君对着镜头发出邀约——“我在大埔等你”。这位从20岁学徒成长为非遗传承人的匠人,如今将心血倾注于技艺传承,始终保留手工温度。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大埔陶瓷正从凌寒独放走向百花迎春,青花瓷里的墨色,洇染出文化富民的新画卷。
图为黄孟君师傅与广东科技学院“客乡瓷韵”非遗传承突击队合影 梁晓晴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冬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