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韵袅袅,艾锤沉沉寄母情——中国兰花之乡现非遗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03 18: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琮皓 吴雅诗 金慧琦 徐曦磊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艾香沁童心,巧手制珍礼”,7月盛夏,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绘兰图”实践队的精心策划下,一堂融合非遗文化与感恩教育的特色夏令营课程在横山社区顺利进行。活动以“非遗艾草锤制作”为核心,引导小朋友们亲手打造送给妈妈的暖心礼物,让传统文化与亲子温情在暑期时光中交织绽放。

艾草锤,古时亦称“美人锤”,在《红楼梦》中曾被提及,长约一尺二寸,常以藤条为柄,缎面内裹丝帛与香料制成拳形,故又名“美人拳”,具有理气活血、疏通经络之效。作为民间工艺珍品,它承载千年智慧,精选艾草经曝晒、揉制、编织等工序精制而成,融实用性与艺术美感于一体,展现东方传统养生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实践队队员们化身“非遗小导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向小朋友们介绍艾草的药用价值与文化内涵,揭秘艾草锤作为非遗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先把艾草整理蓬松,裹成圆圆的小团,再用彩布细心包裹……”在实践队队员的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投入到艾草锤制作中。小手的动作虽然略显生疏,但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满满的心意。遇到困难时,孩子们相互帮助、交流技巧,实践队队员也穿梭其中,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不一会儿,一个个散发着淡淡艾香、充满童趣的艾草锤便制作完成。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份饱含心意的礼物送给妈妈。

本节非遗艾草锤制作课程,使孩子们在亲手制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也在“给妈妈的礼物”这一温情主题中学会了感恩与爱的表达。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浸润童心。艾草锤作为非遗载体,不仅传递着健康与祝福,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在一针一线之间,孩子们触摸的是传统的温度,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力量。

守住民族的根,传承未来的光,让非遗文化真正“活”在当下、“动”在课堂、“亮”在童心,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绘兰图”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支教实践相结合,推动其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暑期时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琮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