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概述
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辽宁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这些遗产见证了辽宁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变迁,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与传承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延续地方文化脉络,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辽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宣传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必要。通过对外宣传,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辽宁的独特文化魅力,提升辽宁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对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旨在通过准确、规范的翻译,将辽宁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传递给国际受众,提升其国际认知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辽宁旅游观光,推动辽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加强文化自信,让辽宁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
二、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介绍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还包括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辽宁省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例如牛河梁遗址、五女山城等古遗址;沈阳故宫、辽阳白塔等古建筑;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等手工艺。
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如沈阳故宫,融合了满、汉、蒙等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清朝初期的宫廷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是研究满族文化和清朝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这些遗产是辽宁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其中,辽阳白塔作为辽代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和建筑技术水平,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此外,辽宁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领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岫岩玉雕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造型闻名于世,工匠们巧妙地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雕刻出各种精美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魅力和辽宁地区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阜新玛瑙雕同样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雕刻,展现了玛瑙材质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收藏价值。
三、辽宁省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辽宁省的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在近年来得到了逐步推进,尤其是在文化交流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翻译实践的发展显得愈发重要。为深入了解辽宁文化遗产外宣的英译现状,组内成员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对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物进行调研。此外,还查找了辽宁省相关官方网站的英文版设置情况,以此了解线上部分的外宣翻译现状。线下实践方面,组员到有代表性的调研地展开实地调查,通过拍照记录双语讲解牌、阅读双语版宣传书籍等方式收集信息,为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语料。
1.相关的文献检索
首先在文献检索方面,通过在CNKI上以“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查找到59篇学术期刊,进一步精确检索后保留2020-2025年发布的29篇高度相关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可知,关于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从传承保护、数字化与新媒体、传播翻译和乡村振兴四个主要方面开展对辽宁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王兴胜 & 王孚. (2025),吴飞龙 & 姜娟. (2023),王依斌. (2020)开展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辽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了不同文化的保护策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强调了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与地方特色的结合;薛舒阳 & 毛鸿依. (2024),李丹. (2022),陈英杰. (2022)的研究无一例外都探讨了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在保护和传播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潜力,关注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可见性;苗丽. (2020)和赵瑞雪. (2022)的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讨文化遗产如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维护传统文化的生态。
而刘艳华 & 田华. (2024)进行了传播学视域下辽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曹艳春. (2024)进行了新媒体视域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王文彬. (2024)尽心了关于加强辽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与传播的对策建议。这部分论文侧重于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和翻译,分析了传播途径、策略及其在提升文化认同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性,与本项目研究高度相关。
通过梳理知网文献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研究者越来越注重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文化遗产不仅得以保护,同时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遗产发展和对外传播策略,促使其在全球背景下的适应与创新。
2.公开出版的双语书籍
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网络购书平台发布的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统计,我们发现涉及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的中英双语图书、画册和图录数量较少,对其的外宣翻译进行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系列书籍是沈阳故宫博物院为展示其珍藏的文物而精心编写的一套中英双语版本的书籍。该系列包括多个卷册,如《珐琅卷》、《绘画卷》、《瓷器卷》等,每一卷都专注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特定类别文物,内容丰富、专业,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该系列书籍不仅包含了精美的图像展示,还提供了详细的学术分析与描述,能为学术研究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提供深入的资料。中英文双语的介绍形式确保了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了跨文化研究,增强了辽宁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影响力。本项目构建的的小型语料库中,一部分语料便选取自《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系列书籍。
3.线下的双语讲解牌及宣传册
通过线下调研,项目组成员发现尽管许多文化遗产地在宣传和展示方面已配备了中英双语的讲解牌、导览图、门票、宣传册等,然而,当我们从外宣翻译的标准来审视现有的双语材料时,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从语法和句式的角度来看,部分英文翻译在结构上存在不够流畅的情况。由于直译的影响,许多句子的表达显得笨拙,缺乏英语母语读者习惯的自然流畅感。这种语言上的不流畅影响了外籍游客对内容的理解,使得本应简洁明了的介绍变得难以理解。
翻译中的词汇选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专有名词、历史术语以及文化背景的词汇未能准确传达原意,甚至有些翻译错误,给外国读者造成误导。例如,某些地方性术语或文化名词可能直接使用了英文词汇,但未能充分考虑其文化背景或对应的英文表达,导致翻译与原意的偏差。
语篇结构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现有的双语讲解牌和宣传册中的中文内容已经过度简化,但在翻译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合理安排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层次结构。在英文部分,信息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感有时被打乱,使得外国游客在阅读时无法顺畅地抓住重点,影响了他们对遗产地内容的整体理解。
文化差异的处理也不够得当。许多翻译缺乏对文化背景和受众的充分理解,没有考虑到外国游客的认知差异和语言习惯,导致某些翻译无法有效传达文化内涵。例如,某些中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元素在英语翻译中没有得到恰当的解释或注释,使得外国游客难以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深层含义。
整体来看,尽管现有的双语讲解牌和宣传册已为游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从外宣翻译的标准来看,现有翻译工作仍存在明显不足。为提升文化遗产地的外宣效果,未来需要更加注重翻译质量,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适应性,真正做到双语传播的高效和精准。
四、辽宁省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效果现状
1.问卷内容数据分析
项目组通过对外国留学生和游客发放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其对辽宁省世界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了解情况。从信度、效度、相关性三方面考量调查的可靠性、有效性以及各问题间的关系。
首先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作为评估工具。根据样本量为63的调查数据,问卷包含15个项目,计算得出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1。这一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极高的内部一致性,远高于通常认为的0.7的信度标准,显示出问卷在测量相关构念时的可靠性。高信度系数的存在意味着问卷中的各个项目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真实态度和行为特征。这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的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KMO 值为 0.835,通常 KMO 值大于 0.8 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球形值为 617.473 ,自由度 df 为 105,说明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首先,所有项目均被有效地归类到两个因子中。因子1主要集中在对“沈阳故宫”及其相关建筑物的英译理解上,因子2则聚焦于对文物及其翻译的认知。具体而言,因子1的特征根值为4.92,方差解释率为32.82%,说明该因子解释了约三分之一的总方差。而因子2的特征根值为4.48,方差解释率为29.88%。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62.70%,表明这两个因子能够较好地解释问卷中的大部分变异性。
在共同度方面,部分项目的共同度值较高,例如“崇政殿”的共同度为0.767,“永福宫”的共同度为0.771,表明这些项目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而一些项目,如“请问你是否了解‘乾隆款粉彩镂空冠架’的英译”,其共同度为0.764,显示出其在因子2中的重要性。因此,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能够有效区分受访者对沈阳故宫及其相关文化遗产的理解程度。
最后在相关性方面,本研究通过绘制卡方检验 P 值热力图,直观展示了参与者对不同文化遗产及其英译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各题目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颜色的深浅表示相关性的强弱,颜色越接近暖色(如红色)且数值越接近 0,表示相关性越强;颜色越接近冷色(如蓝色)且数值越大,表示相关性越弱。
首先,参与者对“沈阳故宫”英译为“Shenyang Imperial Palace”的了解程度(平均值为1.29,标准差为0.46)与了解“大清门”英译为“Daqing Gate”的程度(平均值为1.41,标准差为0.50)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3(p<0.01),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了解一个文化遗产的英译可能与对其他相关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相关。
其次,关于“努尔哈赤”英译为“Nurhaci”的了解程度(平均值为1.59,标准差为0.50)与“沈阳故宫”的相关系数为0.39(p<0.01),而与“大清门”的相关系数为0.31(p<0.05),均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参与者对努尔哈赤的了解程度与对沈阳故宫及大清门的了解程度存在明显的关联,可能反映出对满清历史文化的整体认知。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参与者对不同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在文化传播和教育中应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整体认识,以促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
2.题目回答数据分析
项目组成员将问卷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并转换为表格形式,直观展现了参与者所代表的群体对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版本的了解程度。
文化遗产了解(是)数量不了解(否)数量
沈阳故宫(Shenyang Imperial Palace)4518
大政殿(Dazheng Hall)4023
十王亭(Ten Princes’ Pavilions)2439
大清门(Daqing Gate)3726
崇政殿(Chongzheng Hall)4320
凤凰楼(Phoenix Tower)3033
文溯阁(Wensu Pavilion)2142
关雎宫(Guanju Palace)4221
永福宫(Yongfu Palace)3726
努尔哈赤(Nurhaci)3528
皇太极(Huang Taiji)3627
乾隆款粉彩镂空冠架(Famille rose crown frame with emperor Qianlong’s name)1548
粉彩青花番莲纹脸盆(Famille rose and blue - white basin with passionflower design)1746
珍珠发簪(Pearl hair stick)1944
迦南香手念珠(Lignum beads)1548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对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主体建筑类文化遗产的译文,如沈阳故宫、崇政殿等,被调查者的了解程度相对较高,超50%的参与者都有所了解。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建筑在旅游宣传、历史文化普及等方面的曝光度较高。而对于一些相对小众或者专业性较强的文化遗产物品,如乾隆款粉彩镂空冠架、迦南香手念珠等的译文,被调查者的了解程度较低,几乎66%的参与者都并不了解。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宣传推广力度较小,或者受众范围较窄。
总体来看,不同文化遗产的英译了解情况差异较大。这反映出在辽宁省世界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推广方面,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对于了解程度较低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外宣力度,例如通过旅游宣传册、文化展览、线上推广等方式,提高这些文化遗产及其英译的知名度。
五、翻译中的问题与挑战
1.语言与文化差异
在沈阳故宫相关内容的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诸多挑战。从语言层面看,中英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大相径庭。中文重意合,句子结构较为松散,靠意义的关联组合;英文则重形合,强调句子结构的严谨和逻辑的清晰。例如描述沈阳故宫建筑布局时,中文可能会用 “中路是沈阳故宫的主体部分,包括两个历史阶段的建筑” 这样较为简洁、语义连贯的表达;英文翻译时则需要明确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像 “This is the major part of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containing architectures of two historical periods.” 这种符合英文语法规范的表述。
从文化角度而言,沈阳故宫承载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和历史内涵,许多建筑名称、宫廷礼仪、文化习俗等在英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词汇或表达。以“大政殿”为例,若直译为 “Dazheng Hall”,外国受众可能仅知其名,却难以理解“大政”背后象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地位。其中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性受访者就提到:When I saw the introduction board presenting the name of this historical building (referring to Guanjv Palace) I don’t know what the meaning of its name is. But I am curious about it. (当看到这个古建筑(指向关雎宫)的介绍牌时,不知道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字,但对此很好奇。)
此外,对于一些文物中提及的皇帝年号,许多外国游客也表示不知道这些名称具体指向哪一位皇帝。例如,在“清后宫后妃生活用品展”的展厅里有一件文物名叫“乾隆款粉彩镂空冠架”,其英文译名为 “Famille rose crown frame with emperor Qianlong’s name”。当被问及“是否了解译名中提及的 “Emperor Qianlong”,36位外国受访者中只有4位表示稍微了解,唯一一位回答比较了解的外国游客解释道:I just visited Beijing last week and my guide introduced he (Qianlong) in Palace Museum. (上周刚去过北京,导游在北京故宫介绍了他(乾隆)。)
除历史内涵外,外国游客对于承载许多文化内涵的技艺也不甚了解。就如上文提及的“粉彩”,许多外国游客受到英文译文 “famille rose” 的引导,误以为这是一种“玫瑰色的瓷器”,但实际上粉彩是一种制瓷工艺,以玻璃白打底,使用丰富的色彩、结合多种绘画技法绘制出不同的纹饰、图样,烧制后呈现出独特的粉润感,给人一种柔和、雅致的享受,所以称之为“粉彩”。
由于这些意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很难通过简单的一两个词汇被清晰地阐释,这给有关沈阳故宫历史、建筑、文物的外宣翻译带了较大的挑战和困难。
2.翻译质量问题
仔细审视沈阳故宫现有的外宣材料,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翻译失真或不够精准的情况,对国际受众理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十王亭内的常设展览“前清历史展”中,其中一段关于皇太极拓建都城的双语介绍如下: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一方面着手扩建皇宫,建造处理朝政和居住之所;另一方面,按照古代都城的建制重新规划布局,对沈阳城进行改造与增拓,改建后的沈阳城在城制、道路格局,以及城市的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东北地区最具中国传统都城特点的城池。后金天聪八年(1634),沈阳更名为“天眷盛京”。
After succeeding to the throne, Huang Taiji, on the one hand, enlarged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built venues for handling administrative affairs and dwelli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renovated and expanded Shenyang based on a renewed blueprint modeled after ancient capitals. After reconstruction, Shenyang saw tremendous changes in city planning, road networks, urban functions, and other aspects, and became a c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st typ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capital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1634, the eighth year of the Tiancong reign of the Later Jin, Shenyang was renamed “Heaven-blessed Shengjing”.
其中加粗的两处都出现了明显的翻译错误,第二处更是让不少外国游客不知所云。一位有一定中文基础的留学生在参观时就评价道:This English version introduction makes me really confused. (这个英文翻译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除去意思表达上的错误外,有一些英文译文甚至存在基础的语法问题,例如缺少定冠词、并列连词,以及使用错误的词性。这些微小的错误在整体上并不十分影响外国游客的理解,但是影响他们对于沈阳故宫文旅翻译水平的信任。
3.资源与人才短缺
从整体文本翻译情况推测,翻译团队在专业性上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对于涉及辽宁地域文化,尤其是满族特色文化的内容,翻译不够精准深入,这暗示可能缺乏对辽宁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业翻译人才。像对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祭祀文化等内容的翻译,未能充分展现其文化精髓,反映出翻译团队可能对这些文化细节的掌握不够全面。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可能缺乏对辽宁文化相关专业资料的充分利用。沈阳故宫作为辽宁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有大量的地方史志、学术研究成果等可作为翻译参考资源。若翻译团队未能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资源,就难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从而影响对沈阳故宫文化内涵的精准传达。
六、提升外宣翻译质量的建议
1.多元化的翻译方式:建议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利用视频、虚拟导览等现代技术加强文化传递。
2.文化适应性翻译:提倡根据目标受众文化背景进行适应性翻译,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
3.翻译人员培养与合作:加强与文化学者、历史专家的合作,培养翻译人员的文化背景知识,确保翻译准确传达文化精髓。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展览等形式,提升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七、结论
在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过程中,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是地方智慧结晶,因此对其的外宣翻译对其传播意义重大,既有助于推动辽宁旅游业发展,也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但是目前,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虽有推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献研究方面,相关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领域,对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不足。公开出版的双语书籍数量有限,外宣翻译质量有待提升。线下双语讲解牌及宣传册在语法、词汇、语篇结构和文化差异处理上存在缺陷,影响外籍游客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从现有的外宣翻译效果的调查来看,国际友人对不同文化遗产的英译了解程度有高有低,说明外宣翻译推广不均衡且不够充分。
鉴于上述情况,持续改进和投入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辽宁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准确传播,展现辽宁独特文化魅力,也关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升。只有不断改进翻译质量,加大投入,如采用多元化翻译方式、培养专业翻译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才能打破现有困境,让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精准的外宣翻译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信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