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社会生活与网络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非接触式犯罪这种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正悄然滋生,成为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西政学子深入人民群众,走访多个社区进行访谈调研,并采访多名非接触式犯罪的受害者,厘清非接触式犯罪的发案情况和基层防治现状,多方收集数据材料,探索预防和治理非接触式犯罪的破局之道。
通过对社区工作者的采访,“社安洞察”调研实践小组的同学意识到,多数非接触式犯罪的受害者并不是我们普遍认为的老年人群体,而是20-30岁的大学生、青年人群体。红光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像目前最为常见的诈骗类型就是刷单诈骗,它往往针对的是年轻人群体而不是老年人群体,因为老年人群体是不懂怎么操作智能软件的。”小组成员走访的西政社区工作人员也提到,大学生是受到非接触网络诈骗的重灾区。其次,像是一些没有工作的中年女性群体也比较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诱骗。九池街道的工作人员就表示:“她们在家没有工作,可能会比较清闲,就想要找一点事情做,然后看到这种虚假的谎称有‘收益’的广告,就会更容易相信。”另外,小组成员还来到了重庆未成年教育矫治所,并于陈西红警官展开了深入交流,采访以“染毒缘由何处起”为切入,探讨非接触式贩毒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明确加强家庭监护,填补心理空缺应当成为防范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贩毒的首要举措。
在该项目调研小组所采访到的受害人中,某高校黄同学在遭遇网络诈骗时,犯罪团伙利用其追星心理诱导转账,未成年人马同学则因轻信虚假广告泄露家庭信息,导致财产损失。犯罪分子往往是借用了受害者某种方面的特殊心理,实施诈骗活动,调研小组的成员也联系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访谈。
在非接触式犯罪预防层面,宣传效能不足与社会支持缺位成为突出短板。红光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传统反诈宣传对青少年吸引力有限,农村地区受数字鸿沟制约更显薄弱。新型诈骗手段更新迭代迅速,防不胜防,社区宣传往往会具有事后性,在预防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令人欣慰的是,在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各级网格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小组走访的社区受害者人数在近年来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展望未来,非接触式犯罪防治仍要聚焦基层社区,筑牢防范意识,坚守人民防线。西南政法大学“社安洞察”团队将持续以实证研究推动政策创新,为守护数字时代的公平正义贡献青年智慧,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注入持久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裕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