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大学生多维度行动助力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24 09: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朱慧恩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东北电力大学的学生调查团对吉林省高校学子的多元化的实践方式进行了调研,从而让大家体会他们将青春智慧注入以吉林特色满族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活态传承,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守护之路。

躬身实践:从田野调查到技艺传承 

东电学子组成的“非遗寻迹”实践团深入吉林省内多个博物馆与非遗研究中心,通过影像记录、口述访谈等方式,系统整理了独具特色的满族非遗文化以及大学生对满族非遗进行的创新守正的案例,形成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很多老艺人的技艺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希望通过对博物馆现有成果的调查分析结合大学生的传承方式建立数字化建档留住这些文化基因。”团队负责人如实表示。与此同时,团队成员采访了省级满族剪纸传承人,现场学习传统剪纸技艺,感受古今碰撞,获取新技能。团队成员表示,自己将在未来的生活中向身边人教授自己今天学到的剪纸技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创新赋能:科技激活传统之美

项目组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自媒体,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科普吉林省满族非遗的短视频来扩大满族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并租赁虚拟体验设备,邀请高校大学生体验满族非遗文化,在亲身感受中提高大家兴趣。包但不限于在虚拟数字空间中体验扎染、制陶等工艺,打破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新模式就此传播。

校园深耕:打造非遗传承生态圈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此高校阵地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团队调查过程中了解到长春师范大学曾举办过“满语文”的省级非遗项目,并作为吉林省十五个代表性项目入驻“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通化师范学院组织参加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带来长白山满族剪纸等非遗展示和体验;东北电力大学举办过吉林省非遗“东生泥人”作品展等等。项目成员表示:“我们不仅是文化消费者,更要在过程中成为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参与者。”

政策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团队调研发现,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高校将非遗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团队指导老师指出:“大学生将前沿思维注入传统技艺,政府、学校、传承人的多方联动,正在形成可持续的非遗传承生态。”

随着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临近,这场由青年主导的文化守护行动持续升温。从乡土田野到数字云端,从技艺研习到跨界创新,当代大学生正以兼具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实际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应是扎根当下、通向未来的动态实践。他们的探索,不仅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更在全球化语境中书写着文化自信的青春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慧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