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农村环境治理成为重要课题。长寿区八颗社区积极响应环保号召,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乡村社区的垃圾分类之路,为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生态文明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八颗社区位于长寿区主城西郊,人口众多且居住较为分散,这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挑战。但社区管理部门迎难而上,自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通过一系列举措稳步推进。
社区管理部门深知,提升居民环保意识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为此,社区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定期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深入浅出地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类方法以及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讲座4场,覆盖居民超过一千人次。同时,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确保每家每户都能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据统计,共发放宣传手册400份。此外,还利用社区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高频次传播垃圾分类信息,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硬件设施建设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支撑。八颗社区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在社区内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根据居民分布情况,共设立了多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并配备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分别用于收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点周边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牌,清晰标注各类垃圾的投放指南,方便居民准确投放。为解决垃圾运输问题,社区购置了专门的垃圾分类运输车辆,确保各类垃圾能够及时、规范地转运至相应处理场所。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运行,八颗社区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了由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的垃圾分类监督小组,每天定时在各投放点进行巡查监督。对于正确分类投放的居民,给予表扬和积分奖励,积分可在社区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对于未按要求分类投放的居民,监督小组及时上前进行指导和纠正。通过这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八颗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往垃圾随意堆放、蚊蝇乱飞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河道水质也逐渐好转,曾经散发异味的河流如今清澈见底,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居民的环保意识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氛围。许多居民表示,通过参与垃圾分类,不仅让社区环境变美了,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过,八颗社区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老年居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较低,需要工作人员反复耐心指导。此外,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尚不完善,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有害垃圾的处理也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和设施支持。
针对这些问题,八颗社区表示将持续发力。一方面,针对老年居民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活动,如采用方言讲解、上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企业和部门沟通合作,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八颗社区的垃圾分类实践为长寿区乃至其他乡村社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乡村环境治理的道路上,八颗社区正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向着生态宜居的目标大步迈进,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未来,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八颗社区有望在垃圾分类和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成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牟俊杰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