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琴书传承红色基因调研团走访非遗传承人孙茂荣 ——弘扬非遗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重任在肩

发布时间:2025-02-26 20: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施颖霖、孙雨乾、梁雯欣   阅读 9.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徐州琴书传承红色基因调研团前往徐州市云龙茶馆,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的传承人孙茂荣女士,深入了解她与徐州琴书的深厚情缘以及她的红色故事。

调研现场图

徐州琴书起源于汉代小曲演变:唱丝弦、唱扬琴等唱法,原是一种街头小艺,于1958年孙成才、朱帮侠夫妇吸取民间各派唱法,辅之独特改革创新,将这一古老民间曲目推上专业舞台,并命名为徐州琴书,自此琴书名声大噪。

徐州琴书以徐州方言演唱,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兼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既可颂唱古代故事,又可融合现代段子,表演形式极为丰富多样。

云龙茶馆徐州琴书表演现场

调研团实地观看徐州琴书表演

与琴书结缘:传承家族艺术

孙茂荣出生于徐州琴书世家,她的父母孙成才、朱帮侠是徐州琴书的创始人之一。在家庭的熏陶下,孙茂荣自幼便与琴书结缘,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热爱,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谈到母亲的时候,孙茂荣眼含泪花:“我娘90岁的时候受邀表演徐州琴书,本是连说话都没力气的年纪,一上台竟奇迹般地完成了琴书表演。”孙茂荣表示,徐州琴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徐州地方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她的父母一生都奉献于徐州琴书,于她而言,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父母创办的国家非遗徐州琴书发扬光大!

传承红色基因:用琴书讲述红色故事

徐州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孙茂荣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致力于将红色文化融入琴书表演。她通过创作和表演红色主题的琴书作品,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辈和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直至现在,仍有许多徐州老兵前往云龙茶馆听徐州琴书,再忆部队热血。

孙茂荣表示:“徐州琴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能够将红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她还积极参与各类红色文化宣传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和纪念馆,通过琴书表演传播红色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孙茂荣女士于2018年8月31日成立了徐州琴书研究院,并针对徐州特殊盲童开设了徐州琴书班,为薪火相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江苏师范大学调研团:助力红色基因传承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琴书红色基因传承调研团此次走访云龙茶馆,旨在深入了解徐州琴书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欣喜地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深入了解徐州琴书,为孙茂荣女士坚守的徐州琴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调研的最后,孙茂荣女士热情地邀请调研团成员体验徐州琴书的伴奏乐器,成员们亲身感受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逐渐树立了对徐州琴书表演者的敬佩,也为他们后续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调研团成员亲身体验

调研团成员在采访中表示:“徐州琴书作为一种地方曲艺,能够以生动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这种艺术与红色文化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调研团也将继续探索如何将徐州琴书等地方文化与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调研团与孙茂荣女士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颖霖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67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