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大喇叭”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乡村治理者提升政策宣传效果、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掌握“大喇叭”工程在乡村治理和信息底层传播的运作逻辑,广西师范大学“乡音传声筒”团队以桂林市灵川县为典型案例,于2025年1月深入灵川县开展在地化研究。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全面掌握了“大喇叭”项目的实施现状、在乡村治理中的成效,以及其持续传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团队探讨并提出了乡村“大喇叭”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进策略,旨在促进其持续优化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团队成员通过前期的材料收集了解到,自2020年启动以来,灵川县“大喇叭”工程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自然村100%全覆盖,累计投入1200万,成为灵川县宣传政策的“大阵地”,传授知识的“大讲台”,传播文化的“大平台”。通过“大喇叭”,村民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气象预警、灾害防御等信息,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灵川县大喇叭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团队成员走访灵川县大喇叭覆盖点最为集中的大圩古镇。大圩古镇作为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目前已成为桂林重要的景区之一。团队成员在景区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不仅掌握镇内安装大喇叭的具体位置,还得知大喇叭每天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且每次播发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播发内容多为气象预警、灾害防御等实用信息。
图为镇内安装的大喇叭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对当地居民们进行深入访谈,发现村民对于“大喇叭”工程的评价存在不同的“声音”。家在“大喇叭”安装点附近的居民与团队成员交谈中表示:“大喇叭每天分三个时段播发,分贝太高,太扰人,且播发的信息为政策、本地新闻、音乐,这些在手机上都能知道,没有必要。”反映出部分居民对“大喇叭”工程的质疑,认为现代通信工具已经能够满足信息获取的需求,传统的大喇叭显得有些多余。而不善使用电子产品的老人则向团队成员表示:“大喇叭蛮有用,每天宣传新闻和注意事项,可以知道新闻挺好的,除了新闻还希望可以在广播中听到戏剧”。在景区内经商的居民也表示:“大喇叭不吵,播发的是安全内容,政府的有些提醒是好的事情。”由此可见,也有部分居民对“大喇叭”工程是认可的,认为大喇叭在传播安全信息、提升公共安全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居民中部分老年人还希望通过大喇叭获取更多的生活信息和娱乐内容。
图为团队成员对居民进行访谈
自启动以来,“大喇叭”工程在灵川县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政策宣传、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然而,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该工程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区域大喇叭分贝过高,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大喇叭”工程的意见反馈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村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此外,一些地方的大喇叭设备因老旧失修而无法正常使用,这不仅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还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喇叭”工程的实际效用,亟需通过优化管理和技术升级加以改进。
针对“大喇叭”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团队成员结合多学科视角提出系列改进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确保村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二是加强对大喇叭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三是优化内容设置,满足多元需求;四是提升技术含量,增强互动性,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大喇叭的技术含量;五是加强宣传,提升村民参与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升村民对“大喇叭”工程的认知和参与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但要想彻底解决,还需更为具体而有力的举措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乡音传声筒”团队深入灵川县了解当下“大喇叭”工程使用现状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实际作用,为“大喇叭”工程提升乡村政策宣传、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促进乡村文化传播与信息沟通的路径注入新的智慧力量,让广播大喇叭在乡村治理中持续发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广西师范大学“乡音传声筒”团队叶彦椿 莫丽冰 吴笛 蒋伊文 唐亚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