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互联网普及提升了公众法律意识,促使司法机关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海量案件数据成宝贵资源,助力司法改革。科技发展深刻推动着司法变革,传统的举证质证制度也不再适应当下诉讼的模式,存在时空不便、不适配新型证据等问题,相比之下,在线诉讼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司法模式能够冲破时空与证据类型的壁垒,加速案件推进,赋能新质生产力腾飞。
为了探究在线诉讼举证质证制度如何切实赋能新质生产力,推进司法现代化进程,寒假期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网智行实践队聚焦在线诉讼举证质证制度,深入探索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赋能路径,致力于调研在线诉讼制度在各地法院实践之中存在的困境与难处,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提供创新思路。
2025年2月,法网智行队基于前期详尽的调查资料和实践探索,分别赴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与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民法院进行实地调研,并分不同对象就在线诉讼制度的运行进行访谈。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润州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进行调研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青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进行调研线下访谈:探析在线诉讼运作机制
在与诉讼服务工作人员进行的访谈中,实践队聚焦法院线上开庭相关事宜。线上开庭案件多为民事案件,包括民间借贷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和买卖合同纠纷等,主要由当事人或律师,尤其是原告方通过诉讼平台提出申请启动此程序。法院审核通过后通知双方在平台查看开庭信息核实身份。在线诉讼的审判程序以一审为主,二审、审判监督程序及复杂案件通常不采用线上开庭。举证质证环节,当事人在平台上传证据实时展示质证,不便上传的邮寄提交,法院严格审核电子化材料,有问题时要求当事人补正,在特定情形下会要求提供证据原件、原物,而在线质证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证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验证。线上开庭可能因网络、设备、软件等问题受影响,所以开庭前会多次调试测试。
在与诉讼服务当事人进行的访谈中,当事人分享了其对在线诉讼制度的体验与看法。当事人表示,目前在线诉讼制度在地方的落实态势呈逐渐向好趋势,异地起诉时无需来回奔波,极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但操作上对于不太懂法的人群仍存在一定难度,易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司法机关是否针对本地区在线诉讼案件进行收集整理,当事人并不清楚,不过认为此类记录对后续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在当事人看来,当前在线诉讼工作存在操作复杂、受网络和电脑状况制约等缺陷。
实地调研:揭示制度实施困境挑战
通过本次调研,实践队归纳出在线诉讼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证据真实性难以认定。由于远程开庭的限制,法官难以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这可能导致诉讼时间的拖延,甚至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
技术问题影响庭审效率。线上开庭过程中,技术问题频发,如摄像头不清晰、网络卡顿、服务器运行隐患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庭审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当事人对在线诉讼的信任度下降。
庭审秩序与严肃性面临挑战。虽然庭审秩序总体上能够得到维持,但由于远程开庭的特殊性,一些当事人可能在穿着、环境等方面较为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庭的严肃性和神圣感。此外,远程开庭可能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的真实性降低,甚至可能出现伪证的情况。
深度思考:提出问题解决可行方案
与此同时,实践队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与实地的调查走访提出了优化在线诉讼制度的路径。
第一,引入新技术,提升证据真实性。为了应对证据真实性难以认定的问题,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方式,辅助法官对证据进行快速审核和判断。
第二,优化技术平台,提升庭审效率。针对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线诉讼平台的技术性能。例如,提升服务器的承载能力,确保在多庭审同时进行时不会出现卡顿或崩溃的情况;优化网络连接,确保庭审过程的流畅性。
第三,加强培训,提升司法人员能力。在线诉讼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专业的司法人员。因此,需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在在线诉讼中的操作能力和证据审查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在线庭审的规范操作、证据真实性的判断等方面。
第四,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在线诉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在线诉讼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引入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优化在线诉讼的举证质证流程,提升司法效率和公正性。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电子证据的安全存储和快速验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证据的智能比对和分析。
在线诉讼:新质生产力助推司法现代化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与访谈,法网智行队对在线诉讼举证质证制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赋能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线诉讼不仅提高了司法效率,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精准、高效的司法保障。然而,技术问题与证据真实性认定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未来,法网智行队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举证质证流程,推动在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筑牢司法保障根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驭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