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16日讯(通讯员 梁艺容)桂林作为曾经历战火洗礼、呼喊民族复兴的抗战文化名城,沉淀着数千年文化与遗址,也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份独特素材。然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仍面临创新不足、被动学习等挑战。为探索抗战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广西师范大学“凝红铸教”实践团于2025年1月20日至1月27日前往桂林红色遗址,通过实践调研、采访交流,考察桂林抗战文化资源,挖掘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寻找抗战资源融入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回顾:红色记忆激发爱国情怀
2025年1月20日,凝红铸教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回顾抗日战火后方的秘密办事处。团队成员们前往不同展厅参观展出历史文物与文化资料,仔细阅读馆内展板内容,深入学习并记录相关历史事件。在参观过程中,团队随机采访多位游客,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于参观抗战遗址资源的感悟。游客们表示,曾经隔着屏幕、隔着距离的抗战历史通过相关历史文物、视频、资料展现出来,让人在震撼之余也更加激发了家国情怀。更有一位母亲携带孩子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学习,主动与实践团队成员交流母女共同学习红色文化的心得。母亲反馈,学校也经常举办相关红色文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观察、感悟、体验中深刻了解红色历史,激活爱国情怀。学校通过将抗战资源资源融入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历史使命感、集体主义精神,凝聚青年奋进力量,加深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展品。刘思思供图
亲临:历史见证者寄语青年学子
1月21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调研李宗仁官邸,寻访统战府邸。身临官邸,睹物思旧,许多历史的场景宛在眼前。团队成员们随着展厅布局认真参观陈列展品,通过一件件展品、一间间内室,回忆总统历史故事。在这著名人物建筑馆中,团队有幸遇到了两位退伍老兵。
退伍老兵对于将抗战资源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方向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议。他们表示,作为家长也会经常带孩子参观抗战遗址,旨在通过亲身体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意识。同时他们也道出,现在年轻人历史知识不扎实、历史价值观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认为学生群体不仅要“多走、多看”,还要“多学、多思”,充分利用学内校外资源,不断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影片,进行充实的红色文化知识学习。团队成员们在采访和交谈中受益颇深,作为青年学子既受到了鼓舞,也从中吸收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老兵交谈。刘思思供图
展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新篇章
《救亡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一份统战报纸,以团结文化人士、进行抗战救亡为主要任务,成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救亡日报》社旧址如今是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温光辉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旧址分两层楼,报社内陈列还原了当年的摆设场景。团队成员通过参观馆内成列的历史照片、《救亡日报》相关刊物、文献资料、革命文物,重温了那段光辉历史,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与旧址保安交流时,团队成员旧址发现并未配备导游或讲解员,却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予游客身临旧址、自由参观的体验。保安表示,多数学生、老师、团党员在团体组织下,以党课、团课、思政活动等形式前来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自行争做讲解员,通过讲解交流、观看多媒体展示、拍摄主题视频等,深入了解红色遗址的文化知识与内在精神。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广西学子们用行动诠释了对红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通过实地参观、访谈交流,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未来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团队希望抗战资源能积极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文化根基,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讯员 梁艺容 刘思思 叶彦椿 冯艳子 钟欣 刘羿)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合影。叶彦椿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艺容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