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当下,以潮州木雕为代表的潮汕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是当下及未来潮汕地区和人民所需要面临的重大命题。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为传承并弘扬非遗技艺——潮州木雕,1月16日至1月1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四名学生组成了“潮起木韵”社会实践小分队,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聚焦于潮州木雕的制作工艺、消费情况、普及程度,从传承人、消费者、在校师生的视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采取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以期宣传潮州木雕,刺激消费,从而促进潮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并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参观艺术研究所,感受潮州木雕之美
成员们来到了“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该研究所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金子松大师创办。金子松大师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他曾参与广州陈家祠、潮州开元寺等的修葺;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东方宾馆的木雕工程,也留下了精雕细琢的作品。其著名作品《红楼梦·大观园》层次分明,生动传神,意蕴丰富,深受赞誉。在艺术馆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成员们了解到潮州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复杂的工艺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是一门既需要深厚技艺功底又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愿意投身于此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潮州木雕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严峻挑战。小队成员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记录传承人口中的传承难点、宣传难点、制作难点,为后续探究潮州木雕传承发展路径做好准备。
图为“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内部一处展览
前往潮州古城,调查潮州木雕产品的市场情况
“潮起木韵队”队员们来到了潮州古城崖柏根雕店铺,对店主进行了采访,了解如今潮州木雕文创产品的销售情况。店铺中有传统的潮州木雕作品——以虾蟹篓为代表。此类木雕产品消费者较少,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此类产品体积较大,雕刻技艺更高,制作周期更长,数量较为昂贵;二是古城内消费者多为游客,不太了解潮州木雕,此类精细的木雕作品也难以运送,故该类产品受众较少。 店中除了传统木雕,还有许多与当今潮流相结合的创新产品。此类产品与大ip结合,体积较小,形象丰富且知名度较高,受众广泛,并且价格平价(大多在5-50元)。在与店家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此类产品更吸引消费者。在与游客的交谈中,队员们也了解到,由于此类产品较可爱,易携带,不易因旅途长远而磕碰损伤,故他们更愿意为这类产品买单。
图为店铺里售卖的木雕文创产品
此外,小队成员还在潮州古城和潮州西湖两个景点,根据提前准备的问卷,随机采访游客。
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木雕技艺传承发展现状
小队成员走进李得浓木雕艺术博物馆,与博物馆负责人进行交谈,并通过实际尝试感受潮州木雕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极高的雕刻难度。
图为小队成员在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
图为小队成员在仔细研究木雕技艺
负责人介绍,制作潮州木雕的工具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特定的工具还需要根据制作者的雕刻习惯进行定做。同时,对于木雕的传承问题,她认为,目前传承木雕技艺最好的方式还是师徒传承,因此,她也在博物馆中开展了很多活动,吸引一些小朋友来尝试雕刻潮州木雕,希望能培养下一代人的兴趣。
在负责人的指导下,小队成员们也尝试着进行雕刻。在雕刻中,尝试雕刻的同学明显感到困难,因为木材非常厚,非常坚固,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划下淡淡一道痕迹。在尝试中,小队成员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潮州木雕雕刻的技艺之高超,领悟到木雕之美背后的艰辛。
参观潮州市博物馆,记录潮州木雕的文化历史
小队成员来到潮州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中进一步了解潮州木雕的历史和代表作品。
图为小队成员在参观潮州市博物馆中的潮州木雕展品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在保护和传承潮州木雕文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潮州市博物馆,详细了解其发展现状、展品数量、参观人数等,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博物馆作为潮州木雕宣传途径之一的影响力大小,希望为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路径优化。
活动总结
潮州木雕作为潮汕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潮起木韵”社会实践小分队希望为破解潮州木雕传承困境提供路径,吸引新时代青年传承非遗技艺;推动潮州木雕的文创产品设计风格创新,推动非遗“生活化”,扩大其影响力平衡传承与创新,积极探寻潮州木雕等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赋能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立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