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韵寻踪:遗风拾萃团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发布时间:2025-02-11 14: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林诗滢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为深入了解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2025年1月21日至24日,历史地理学院“遗韵寻踪,萃传民俗”遗风拾萃团踏上了一段充满文化底蕴的旅程。团队结合线下实地考察与线上文献研究,分别前往福州和泉州,深入探寻福建省内多元的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榕城匠心·非遗华章——福州传统技艺的千年传承与现代新生

福州,这座浸润着闽越烟雨的历史名城,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亦是千年非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1月21日,福州组的成员们踏着青石板巷,循着时光的纹路,探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叶氏故居)、软木画馆、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福建)、寿山石艺术馆等地,与非遗传承人对话,触摸脱胎漆器的流光、软木画的诗意、寿山石雕的灵韵,以及中国花灯的璀璨。

第一站——软木画:方寸之间,雕琢山河

在软木画馆,团队成员们见证了软木画的制作过程。艺人们将软木切削成薄片,运用传统雕刻技法,精雕细镂出亭台楼阁、廊榭轩舫、宝塔船桥以及树木花草、山峦石水等各种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通过“以小观大,缩龙成寸”的技艺,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达到了“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其画面生动逼真,意境深远,风格清隽秀雅,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团队成员们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软木画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艺人具备极高的耐心和技艺,年轻一代对这一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少,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团队成员们深感责任重大,纷纷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推广这一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软木画。

 实践队成员观看软木画

第二站——福州漆艺:流光溢彩,千年匠心

在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团队成员们沉浸在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中。福州漆艺采用布坯或木坯,经过上灰、打磨、髹饰、推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表层髹漆技艺复杂,常使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质地轻巧而坚牢,造型古朴大方,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福州漆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漆艺的代表之一。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漆艺的市场逐渐萎缩。团队成员们未来将通过社交媒体、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向更多人宣传福州漆艺,帮助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实践队成员观赏漆器作品

第三站——寿山石雕:石中万象,刀下乾坤

在寿山石艺术馆,团队成员们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石雕作品深深吸引。寿山石雕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技法包括圆雕、浮雕、薄意雕、镂空雕、阴刻、嵌雕、链雕、钮雕、微雕和篆刻等多种形式。寿山石雕注重依石造型,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进行构思和艺术加工,使作品与石材相得益彰。

寿山石雕的传承同样面临着挑战。由于石材资源的逐渐减少,加之雕刻技艺的复杂性,寿山石雕的传承人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推广寿山石雕,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实践队员欣赏寿山石雕

刺桐雅韵·非遗瑰宝——泉州传统技艺的古韵新声与传承坚守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音、提线木偶、惠安石雕、德化陶瓷等,这些非遗文化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24日,“遗韵寻踪,萃传民俗”遗风拾萃团泉州组成员,深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泉州木偶剧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团队成员有序参观各个展厅,了解了南音、提线木偶、惠安石雕、德化陶瓷等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

第一站——妆糕人:指尖塑形,甜香传情

泉州妆糕人以传统大米粉、糯米粉、调色素、蜡油等为原料,经过特定工艺加工成五颜六色的糯米团。制作过程中,艺人会运用搓、捏、团、挑、揉、压、按、擦、拨等多种捏塑手法,并借助刀、梳子、剪刀等工具进行精细塑造。其彩塑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名人、戏曲人物等,更多地采用佛道传统造型及民间戏曲造型,例如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福禄寿神仙等。

实践队员参观妆糕人

第二站——蓝印花布:布里生花,蓝白千年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团队成员重点参观布里生花:滨州与泉州蓝印花布联展,感受了两座城市悠久的蓝印花布历史和非遗制作技艺。

蓝印花布展区,靛蓝与素白交织出凤凰牡丹、渔樵耕读等图案。团队成员感叹‘一匹布需经七浸七晒,方得深邃蓝韵’。为延续这项技艺,团队建议举行‘蓝染工坊’进校园的活动,通过设计现代纹样帆布包,让传统印染走进年轻人的衣橱

实践队员参观海外博物馆

第三站——泉州木偶戏:人偶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泉州木偶剧院,团队成员观看了精彩演出,领略了泉州木偶戏的精湛技艺和独特艺术魅力。泉州木偶戏以提线木偶为主,兼有布袋木偶与杖头木偶。其中,提线木偶的表演尤为精湛,演员通过操纵木偶身上的提线来控制其动作和表情,达到人偶合一的境界。每个木偶身上通常有16条至30余条提线,操纵难度大,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使得木偶戏剧目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兼具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实践队员体验提线木偶

以下是本次实践部分队员的感悟

福州组赖若盈:“在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深入领略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漫步于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参观着漆器传承者那一件件精美的漆器作品,以绚丽的色彩和细致的绘制,展现出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在软木画馆,薄如蝉翼的软木被雕琢成一幅幅山水画卷,尽显匠心独运;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中,寿山石雕等一系列非遗文化展品,皆让我沉醉其中。作为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学习非遗知识,参与相关活动,用创新思维为非遗注入活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福州组邱晨潞:“福州的文化,是多元且包容的。它既有闽越文化的古朴底蕴,又有中原文化的交融渗透,还有海洋文化的开放进取。在历史的长河中,福州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不仅体现在建筑、民俗、饮食等方面,更体现在福州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中。福州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光芒,它是福州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泉州组姚诗滢:“参与泉州非遗社会实践,我收获颇丰。踏入泉州非遗文化馆,仿佛开启时光隧道,木偶头雕刻、泉州通草工艺、南音等珍贵展品诉说着岁月故事。走进泉州木偶剧院,亲眼目睹艺人指尖灵动,木偶活灵活现,演绎精彩传奇。这些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泉州人民智慧与情感的传承。我深刻意识到,非遗需要我们用心守护,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光芒。”

非遗,是历史的回响,亦是未来的序章。本次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守护非遗,需以敬畏之心追溯本源,更需以创新思维开拓新局。我们将持续探索‘非遗+科技’‘非遗+教育’等路径,让千年技艺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永恒光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诗滢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4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