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0月11日讯(通讯员 罗芸)2024年7月9日,桂林学院的遗耕筑梦团队,怀揣着对乡村文化的敬畏与探索之心,踏上了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的旅程,正式启动了他们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与深入调研,为乡村振兴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
大寨村,一个隐匿于山水之间的瑶族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红瑶文化底蕴,成为了遗耕筑梦团队此行的目的地。抵达当日,团队成员便迅速融入了这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小村庄,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体验红瑶的传统生活方式。
7月11日在晒衣节这一瑶族盛大节日里,团队成员身着鲜艳的红瑶服饰,与村民们一道参与庆祝活动。他们亲眼见证了红瑶服饰的精美绝伦,亲手体验了制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深刻感受到了红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节日的欢声笑语中,不仅拉近了团队成员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也让大家对红瑶文化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身着红瑶服饰。(通讯员 孙瑞 供图)
除了参与文化活动,遗耕筑梦团队还深入田间地头,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7月10日在龙胜生态博物馆,他们通过观看一件件历史文物,仿佛穿越回古老的农耕时代,亲眼见证了农具的演变与农耕技术的传承。7月14日与当地农民的交流采访中,团队成员更是深入了解了农耕文化的精髓与现状,从当地阿叔口中得知,他们以前是使用一种名为“犁”的工具进行耕作,这种工具需要两人使用,并且一天最多只能耕作一亩田,而现在是使用小型机器耕作,一人操作即可,一天可以耕作好几亩地,较之以前的工具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同时也节省了人工成本,阿叔还讲到他们在收割完稻子后还会种植油菜花以供观赏,这些资料都为后续的调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农具的更新。(通讯员 孙瑞 供图)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传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团队成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拍摄了大量关于农耕文化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视频资料。这些影像资料不仅生动展现了大寨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更为乡村振兴的宣传与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寨村的古建筑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7月12日在村民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访了多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包括古寨门、吊脚楼、古民居、百年老屋等,用镜头捕捉了这些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痕迹。7月13日在参观“百年古屋”时他们有幸采访到了古屋的主人——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从老奶奶口中得知百年古屋到她那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这座古屋历经了四代人的居住保存的还十分完整,而其精致建造更是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同时,龙胜县近年来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提高了公众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了这些古建筑的传承。
7月12日在龙胜研学中心,遗耕筑梦团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他们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与调研成果,向参会人员讲述了红瑶文化的魅力、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与可能途径。宣讲会上,团队成员的讲述深情而有力,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高度评价。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遗耕筑梦团队的成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与决心。他们表示将继续以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罗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芸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