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育新人,抗战遗址谱新篇——凝红铸教团队实地调研桂林抗战遗址

发布时间:2024-09-05 22: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思思   阅读 9.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9月5日讯(通讯员 刘思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2024年的夏天,广西师范大学凝红铸教实践团队响应时代号召,踏上了以“研究抗战遗址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的社会实践征程。团队成员们集结在广西桂林这片革命热土上,探访参观抗战遗址,瞻仰学习先辈事迹,感悟传承红色精神,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在实地调研征程中,凝红铸教实践团队先后到达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李宗仁官邸、广西省立艺术馆、救亡日报社旧址、七星公园陈光烈士纪念塔、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简史馆等红色抗战遗址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与游客、工作人员、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主体探讨将抗战遗址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2024年7月8日上午,凝红铸教实践团队来到了调研第一站——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八路军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初期,设于桂林的一个公开合法机关。团队成员们入馆后,仔细阅读了馆内展板内容以及参观相关展出文物,深入学习并记录相关历史事件。在参观的同时,团队成员随机访问多位游客,了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关于参观抗战遗址资源的感悟,以及对将抗战遗址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与建议等。

其中,给团队成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前来纪念馆参观的一家人,在采访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前学校和家庭对于孩子的红色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教师会在课堂上传授红色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家长在假期会带孩子去到众多红色文化场馆进行参观学习,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爱党意识。依托抗战遗址资源,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团队成员采访小学生及其家长。通讯员冯艳子供图

凝红铸教实践团队的调研第二站为李宗仁官邸。在李宗仁官邸中,团队成员们有幸采访到一位前来参观官邸的退休人民干部。在与老干部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这位老干部在退休前从事的是文化宣传工作。对于将抗战遗址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老干部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例如以短视频的形式来宣传抗战遗址资源,吸引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将思政课堂开到抗战遗址场所中,让学生“沉浸式”地回顾抗战历史,感悟先辈伟大的革命精神等。抗战遗址资源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将抗战遗址作为第二课堂,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团队成员采访退休人民干部。通讯员叶彦椿供图

凝红铸教实践团队随后到达广西省立艺术馆、救亡日报社旧址、七星公园陈光烈士纪念塔进行调研。红色是中国革命的底色,基因意味着赓续和传承。红色基因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这些抗战遗址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抗战精神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优资源。

凝红铸教实践团队将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简史馆作为调研征程的终点站。在简史馆中,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走入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回顾革命先辈奋力拼搏的峥嵘岁月,感知革命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团队成员对简史馆讲解员进行专题访谈中,讲解员表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依托抗战遗址丰富形式,例如在抗战遗址中开红色主题党、团日活动;将学生组成不同的调研小组,到抗战遗址场所进行参观学习、研究与讨论,并形成书面的调研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简史馆志愿讲解活动等。

团队成员参观中国共产党简史馆。通讯员刘思思供图

凝红铸教实践团队此次调研探究将抗战遗址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依托抗战遗址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激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凝红铸教实践团队成员合影。通讯员钟欣供图

(作者 刘思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思思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46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