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茵、袁佳鑫、刘世忠)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帮助三江非遗竹编在美术教育中得到有效推广,增强其传承活力,2024年7月27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遗教于乐”暑假社会实践团队,以洞悉三江县江川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的竹编技艺为导向,总结在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窑头村的教学经验,
李茵老师多年从事民间技艺推广与研究,在本次活动中指导并带领同学从美育传承角度深度思考非遗项目与市场之间的融合关系。团队立足于STEAM教学理念、设计心理学、和交互体验等理论基础,抱着“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的态度,赴桂林市纸的时代书店(乾景店)开展关于三江非遗竹编《侗迹竹情》的教学实践活动。
妙手编竹,韵味盎然,穿行于光影婆娑中,感受随意舞动的竹影带出空间几分灵动的气息。实践队怀揣着情怀与信仰,秉承着文化传承的使命,用艺术的演绎形式,于浮光掠影中探索文化传承。《竹子的那些事儿》作品,是由实践队和李茵老师共同创作,以竹子与花草交织,演绎着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舞,旨在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感悟竹编魅力。
图为实践队在纸的时代书店(乾景店)制作的《竹子的那些事儿》作品全图 袁佳鑫摄
图为实践队在纸的时代书店(乾景店)制作的《竹子的那些事儿》作品全图 袁佳鑫摄
竹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而非遗课程策划的《侗迹竹情》则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该课程是基于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窑头村的教学经验基础,嫁接在感官设计之上,结合 STEAM 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将侗族竹编非遗元素融入艺术教育的教学新路径,构建出交互体验新型课程 UACM(学生-行为-语境-媒介)。指尖起舞,竹丝翻飞,从生活的视角感悟竹子,旨在创造沉浸式感官体验,带动情绪值,最终达到“遗教于乐”的最终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将艺术感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图为实践队在纸的时代书店(乾景店)进行《侗迹竹情》课程的照片 袁佳鑫摄
图为实践队在纸的时代书店(乾景店)进行《侗迹竹情》课程的照片 袁佳鑫摄
梦绕三江,领略竹编技艺的匠心与巧妙,重温竹编的记忆与感动,唤醒沉睡的心灵,实践队将非遗特色与自身专业特长优势有效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将传统文艺与新时代美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邂逅非遗,美育润心”。
图为在纸的时代书店(乾景店)遗教于乐社会实践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袁佳鑫摄
通过此次活动,期待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三江侗族木构技艺在学生美育课程实践中得以传承,让非遗之美得以传承,让美育之花在心田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