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学子三下乡活动:探秘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从“谈核色变”到“为我所用”

发布时间:2024-08-08 22: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宇弘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严荔椿“核”向来是一个敏感话题。一提到核能,人们就想到原子弹爆炸和核电站事故;一提起放射性,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癌症和基因变异。而在日本排放核污水一事后,“谈核色变”也成为公众心态。可是“核”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为了探寻答案,2024710日,佛山大学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翁乡桃李队的成员来到位于韶关市翁源县下庄的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走进中国核工业事业的历史长河。

  图为翁乡桃李成员在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合照

通讯员王诗妤供图

 

  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布展范围包括下庄希望铀矿陈列馆、专家楼、地质科、土法炼铀遗址、希望铀矿6号功勋坑道。其中,陈列馆包括序厅和英明抉择、峥嵘岁月、红色记忆、融合发展、核地科普五个展厅。翁乡桃李成员们通过展厅中的图文、实物展示、模拟场景、声光电科技手段等方式,亲身体会到那段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激情岁月。

图为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宣传栏,通讯员王诗妤供图

 

 

从无到有,做好安全守护者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一穷二白,中国遭遇了帝国主义四次核威胁。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在1955年1月15日,一次绝密会议召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做出了发展原子弹事业的英明抉择,这也标志着我们中国核工业的扬帆启航。

 图为第一部分英明抉择展厅,通讯员王诗妤供图

 

 

  在展厅中,翁乡桃李成员们看到了名为“开业之石”的铀矿石模型。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认识铀矿石,而铀又是研制原子弹最基本的原料,如果没有铀矿石,那就相当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不要提发展原子弹了。当时毛主席拿起了这块石头,意味深长地说:“这是决定命运的。”

 

为中国采集的第一块铀矿石模型,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在当时苏联专家提出“黄冈岩体中不可能有工业价值的铀矿”的断言下,我国工人奇迹般地在下庄找到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床。这个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花岗岩体内找到铀矿的技术空白,更重要的是给新中国寻找铀矿资源的带来了新希望,该矿床也就被命名为“希望矿床”。

 

  图为希望矿床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希望矿床”里,以王明健为主要带头人,在下庄建立起了一条“土法炼铀”生产线。在用树皮、茅草和竹子搭起来的厂房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材料靠大木桶、大铁锅、“豆腐包”、盆盆罐罐等炼出来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撼世界。中国从此有了自主创造的原子弹,再也不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威胁了。

 

图为土法炼铀流程图,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趁热打铁,中国核工业在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中,进行了伟大的创业历程。他们让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的戈壁上响彻云霄,宣告了中国核力量的崛起;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奏响了中国的旋律,照亮了探索宇宙的征途;第一艘核潜艇在深邃的海洋中潜行,展现了中国海军的深蓝梦想。这些成就不仅奠定了我国的大国地位,守护了国家安全,支撑起了民族自立的脊梁,更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铭记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

 图为中国“两弹一星”历史时间线,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从小到大,助力中国富起来

 

  自1983年起,中国核工业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实行了“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方针,标志着原子能工业逐步向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融合发展之路迈进,核工业迎来了二次创业的新局面。

图为第四部分融合发展展厅序论,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这一转变,不仅打破了核工业长期保密和封闭的状态,更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核工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图为广东核地质队伍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介绍

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核工业的转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核电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明确指出:“你们主要发展核电,这是最大的发展”。80年代中期,我国核电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机组首次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从此终结。

 图为核电站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核工业的转民之路,不仅在核电领域取得了突破,更在多个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非铀多金属找矿、军工核设施退役治理、放射性环境调查等方面,核工业为国家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南粤古驿道勘查、地灾防治等领域,核工业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扶贫路上,核工业为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独特力量。

   

   图为核工业在非铀金属找矿方面的作用介绍

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图为核工业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介绍

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图为核工业在工勘测绘方面的作用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图为核工业在扶贫路上的作用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从军用到民用,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真实写照。核工业的转型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展现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

 

从大到强,推动中国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核工业作出系列决策部署,中国核工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特别是2015年,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核工业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图为习近平2015年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时的重要指示

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中指出,我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保持世界领先,核能发展进入世界前列。其中,“华龙一号”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图为华龙一号模型,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同时,在《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清洁能源的核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作用。因此,核电的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说,核电发展再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

图为生态核电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核工业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和重大突破。未来,随着核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核工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强起来,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从远到近,核技术就在身边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核技术似乎总是与遥远和神秘联系在一起,被认为高不可攀。事实上,核技术已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核技术在农业革新、工业升级、医学突破、环境保护、安保保障、等方面“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方式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图为核技术与农业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


 图为核技术与工业、安保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图为核技术与医学、环境介绍,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至于公众普遍关心的核辐射问题,实际上,在正常生活环境中,人们接触到的辐射量是微乎其微的,远低于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安心地享受核技术带来的便利,无需“谈核色变”。

图为抗核辐射饮食指南,通讯员严荔椿供图

 

  核技术,这个曾经令人敬畏的科技领域,如今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拒绝“谈核色变”,坚持“为我所用”,拥抱核技术,享受它带来的福祉,同时保持警惕,确保安全。

 

  在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的探访中,翁乡桃李队深刻体会到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历程和未来愿景。从国防重器到清洁能源,再到助力双碳目标,核工业的创新与转型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坚信,核工业将继续推动中国走向更加繁荣、绿色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宇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