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何宇晖、王艺桢、高兴)暑气渐盛,乡野间的枸杞正红、玫瑰初绽,东北大学材料学院“赋能桑梓·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对乡土中国的探索热忱走进石嘴山市惠农区。从红果子镇的产业车间到银河村的民俗广场,从东永固村的田间地头到与团区委的座谈交流,实践团循着“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脉络,触摸这片土地的生长力量,让青年的目光与乡土的脉动在盛夏里完成了一场温暖的相遇。
产业振兴:特色集群激活乡土动能
“要让土地生金,就得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惠农区绿色食品加工科技创业园的发展战略,在实践团走访中得到生动印证。作为惠农区产业振兴的“排头兵”,红果子镇以特色产业集群为引擎,走出了一条“一业兴带多业旺”的发展之路。
在田园枸杞醋文化观光园,在田园枸杞醋文化观光园,传统酿醋的18道工序在现代化车间里焕发新生。负责人手持盛满琥珀色原醋展示杯介绍:“我们用本地富硒枸杞做原料,从新醋发酵到陈酿窖藏,一条完整产业链让每颗枸杞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如今,这里的枸杞醋不仅走进全国商超,更成为“工业旅游”打卡点,年接待研学游客超3万人次。万鸿工艺品公司深耕包装生产,既保障产业配套需求,又为贫困移民妇女和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不远处的万鸿工艺品公司车间里,机械运转声和笑谈声此起彼伏。“我们专门招了贫困移民妇女和残疾人,计件工资每月能拿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 企业负责人指着包装成品说,这些为枸杞、玫瑰产业配套的礼盒包装,既解决了本地企业的供应链问题,又让200余名特殊群体实现 “家门口就业”。最让实践团成员惊叹的是嘉禾花语玫瑰花产业园的 “全株经济”。千亩玫瑰花海里,玫瑰花正盛放,而车间里玫瑰精油、花瓣面膜、玫瑰酱等20余种产品正下线装箱。“我们搞‘种植 + 加工 + 电商’,花期搞花海观光,游客来了能做手工皂、尝玫瑰宴,光旅游收入去年就有800多万。” 产业园工作人员笑着说,还带动周边农户开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实现了创业增收。
从单一种植到“生产 + 加工 + 服务”全链条融合,红果子镇的特色产业集群如齿轮般精准咬合,让土地的产出效益成倍增长,为乡村产业振兴写下了“特色就是竞争力”的鲜活注脚更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图为田园香醋厂负责人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传统酿醋流程。 王华森 供图
组织振兴:党建引领绘就共富图景
“2018年至2024年,村集体营业性收入增长122倍!”东永固村村委会的展板前,实践团成员围着数据惊叹不已。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党建引领“1314”模式激活的发展动能。“1314”模式以党建为统领,锚定共同富裕目标:紧扣“做实农村三件事、服务乡村三个人、深挖农村三桶金”三个抓手,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庄园化、组织专业化四条路径,将系统规划转化为发展实效。在这套系统打法下,村里的枸杞产业从 “卖原料” 升级为 “全链条增值”。
枸杞生产研学园旁,伫立着东永固村即将投入使用的研学餐厅旁和水产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三文鱼在基地的培育池里翻腾。“游客来摘枸杞,还能体验捕捞,鲜活的虾直接端上餐桌,一条线串起‘种养加游’。” 村干部指着研学园和餐厅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1.2万元增长到 2024 年的1.96万元,增幅达63.82%。
治理层面的创新更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每条巷子设巷长,每户落实‘门前三包’,村民自己的家园自己管。” 实践团成员看到,硬化路面干净整洁,文化墙上彩绘着枸杞种植场景,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宜居美”。更可喜的是,村里建起人才公寓,配套创业补贴,吸引12名返乡青年通过电商、旅游创业反哺家乡,形成“产业兴 — 环境美 — 人才归” 的良性循环。从组织建设到产业布局,从治理升级到人才回流,东永固村“党建红” 引领“产业兴”,让“一粒红枸杞”结出共同富裕的硕果,成为组织振兴赋能乡村致富的生动范例。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东永固村发展模式。 王华森 供图
文化与生态振兴,银河湾的 “双轮驱动” 发展路
“既能看民俗表演,又能赏田园风光,这样的乡村太有吸引力了!”站在银河湾的观景平台上,实践团成员望着眼前的生态画卷感慨道。这里将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铸魂、生态筑基”的振兴之路。
“正月二十三,燎疳送穷年!”银河湾文化广场的展板前,讲解员的话让实践团成员对“燎疳节”充满好奇。这个承载着西北乡土记忆的传统节日,在银河湾的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2018 年第一届燎疳节只有村民自发表演,现在已经成了全区文旅名片。” 讲解员指着照片介绍,节日期间不仅有“跳火祈福”的传统仪式,更有融合现代元素的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农产品展销。特色种植户年均增收约3,000-8,000元/亩,乡村旅游提升部分收入20%-30%。
民俗文化的兴盛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以前这里是荒滩,垃圾遍地,谁愿意来?” 工作人员指着生态湿地介绍,短短几年,这片区域现在建成了9600余亩的生态保护基地,含湿地-草原-沙漠复合景观;记录鸟类76种,包括灰鹤、白天鹅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从 “环境整治” 到 “生态富民”,从 “民俗活化” 到 “文旅融合”,银河湾用生态振兴为文化振兴筑基,以文化振兴为生态振兴赋能,让“绿水青山” 与 “文化魅力” 共同成就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图为银河村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燎疳节的习俗。 王华森 供图
人才振兴:青春力量扎根乡土沃土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青年。” 与惠农区团委的座谈会上,惠农区团委负责人的话引发实践团成员共鸣。这场围绕“人才振兴”的深入交流,揭开了惠农区“筑巢引凤”的密码当地以“政策磁场”凝聚青年力量:选调生培养计划赋予行政职级与资金支持,定向招聘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创业贷款与万元补贴点燃返乡热情,更有全程培训为理想保驾护航。这些举措背后,是惠农区对“人才活水”的深刻理解——唯有让青年“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乡村才能焕发持久生机。
一个个鲜活案例让政策有了温度:东永固村返乡大学生村书记王健,带领村民创出“中国枸杞第一村”的品牌,荣膺“中国新时代先锋”,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配套建设枸杞主题儿童乐园、研学中心等设施,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我是惠农人,学的材料专业,未来要以所学助力家乡产业升级”实践团惠农籍队员的发言,让座谈会气氛更热烈。这场座谈让实践团成员明白:青年返乡不是简单的“人口回流”,而是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扎根乡土,让“智力活水”浇灌振兴之花
▲图为实践团与惠农区团委进行座谈会。 王华森 供图
青春接力,共赴振兴之约
两天的调研,实践团成员的笔记本上写满见闻,心中装满感动。从红果子镇的产业车间到东永固村的共富账本,从银河湾的民俗舞台到团委座谈会的政策解读,惠农区用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的实践,展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青年学子们要认识到:产业振兴要让特色扎根大地,组织振兴要靠党建凝聚合力,文化与生态振兴要实现双轮驱动,人才振兴要让青年扎根沃土。这五大振兴相互支撑、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完整体系。带着满满的收获,实践团成员许下青春承诺:要把在惠农的见闻转化为学习动力,将专业所长与乡村需求对接,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这场盛夏的乡土之约,不仅让青年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密码,更播下了“青春向党、振兴有我” 的种子,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