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青春赋能|当非遗遇上青春创意,南盛木雕这样“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8-22 00: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蓝   阅读 2.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七月的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暑气蒸腾,却挡不住广东科技学院“南木笙歌”突击队的热情。12天里,他们带着对非遗传承的赤诚,以“调研+传播+教育+设计”为笔,在这片孕育了南盛木雕的土地上,写下属于青春的赋能篇章。

调研筑基:摸清“根脉”,才能精准发力

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先得读懂它的“前世今生”。突击队深入南盛镇料洞村、下西村等多个村落,敲开村民家门听故事,围坐党群服务中心聊发展;走进木雕工作室,看刨花飞舞、刻刀流转,更与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记录下南盛木雕从选材到成型的每一个细节。

突击队梳理出传承中的“痛点”:技艺多靠口传心授、年轻一代了解甚少、传播渠道较窄……这些都成了后续行动的“指南针”。正如料洞村村委罗洁冰主任所说:“你们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活力,更是让老手艺走出去的新思路。”

▲图为突击队与料洞村村委罗洁冰主任合影。高浩乾供图

课堂传艺:让文化种子在少年心中发芽

“这一刀要稳,像给木头‘讲故事’一样”——在南盛中学的公益课堂上,非遗传承人林广茂大师手持刻刀,指尖翻飞间,一块普通的木料渐渐显露出花鸟轮廓。课堂上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理论讲解+技法传授+实操体验”的三重奏。

▲图为林广茂大师现场演示木雕技法。罗蓝供图

队员们化身“助教”,为学生们铺开木雕历史长卷:从南盛木雕的明清渊源,讲到不同纹样里的吉祥寓意;从工具包里的刻刀、木蜡油,讲到每一步操作的安全要点。当学生们颤抖着小手刻下第一刀,眼里闪烁的好奇与专注,看到了“小小传承人”的模样,代际接力的火种,就在这一刀一刻中悄然点燃。

▲图为突击队队员同学生们雕刻木雕。高浩乾供图

创意宣传:墙绘里的“木雕密码”,让非遗“活”起来

在村里的空白围墙上,一场“非遗可视化”创作正在进行——这不仅是普通的墙绘,更是突击队为南盛木雕量身打造的“立体教科书”。

墙绘中央,是突击队员们孵化的木雕精灵IP“笙笙”和“囡囡”,墙上清晰展现着南盛木雕的七个步骤:从“选材”时对黄杨木纹理的挑剔,到“勾勒”纹样时铅笔的轻描;从“粗雕”时锤子敲打的力道,到“细刻”时对花鸟羽毛的精雕;再到“打磨”后木料的温润光泽、“上蜡”时木蜡油的均匀涂抹,最后定格在“成品”亮相时的惊艳——每一笔都源自对传承人技艺的细致观察。

▲图为突击队队员在下西村绘制的木雕墙绘。吴嘉敏供图

同期,在南药集市开启沉浸式直播,镜头从墙绘创作现场转到木雕工坊,让网友跟着“笙笙”“囡囡”的视角,看一块木头如何蜕变成艺术品;设计的“笙笙”“囡囡”抱枕、水杯等衍生品,也成了集市上的“抢手货”。

▲图为突击队队员在南药集市进行直播宣传木雕。苏洪平供图

青春答卷:以协作之力,护非遗长青

12天的实践,是“高校-工坊-政府”协作模式的生动尝试:“南木笙歌”突击队带着高校的创意与技术,链接工坊的技艺资源,配合政府的乡村振兴规划,让南盛木雕从“深巷里的手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文化符号。

▲图为突击队设计的南盛木雕非遗IP形象及衍生。麦钰卓供图

队员们说:“以前觉得非遗很远,现在才懂,传承不是守旧,而是用青春的方式,让老手艺和时代撞出火花。”而这份火花,正照亮南盛木雕的新征程——这,就是“南木笙歌”突击队写给非遗的青春情书,也是献给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份答卷。

(通讯员:罗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