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七月,塔里木大学农学院“拓荒薪火·寻兵团农业红色足迹”实践团走进兵团的团场连队,脚下的泥土、耳边的故事、眼前的庄稼,如同一把把钥匙,为学子们打开了对“农业”和“报国”的新认知。学子们深刻体会到,课本里的“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知识,唯有扎根土地,才能知晓其真正的分量。
在十六团老一营,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诸多老照片。其中一张兵团人蹲在土坯房前吃饭的照片引人驻足:碗沿豁了口,菜里没多少油星,背景却是刚翻耕出来的黑土地。随后,在十六团十六连帮忙打扫卫生时,成员们发现墙角有一堆旧农具,铁锹把磨得发亮,负责人称这是“传家宝”。再看田埂上饱满的香梨、挂满枝头的“恐龙蛋”,成员们恍然大悟:如今超市里光鲜的果蔬,最初都孕育于这般辛苦的劳作之中。
曹楠老师在十团讲解“干播湿出”技术时,蹲在地里扒开土展示,盐碱粒沾在他的手指上,他告诉同学们:“你们学的‘土壤改良’,就藏在这水怎么浇、肥怎么施里。”十团当地负责人介绍免耕玉米除草时提到,“没覆膜就靠人薅,早上五点下地,太阳出来就热得不行”,这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免耕”并非省事儿,而是换了一种更费心力的智慧。那些课本中标注为“重点”的技术,到了田间地头,都变成了带汗味儿的实在活儿。
实践团参观天玉种业时,吴洪涛董事长带大家查看种子仓库,每袋种子都贴着标签,他介绍道:“这是咱自己育的种,抗倒伏、产量高。”在种子加工厂机器轰鸣中,他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别人卡不了咱脖子。”之后,在新疆三场丰收公司,当无人机起飞的瞬间,成员们内心深有感触——老一辈用坎土曼,如今用无人机,工具虽变,但想让庄稼长得更好的心思从未改变。在托喀依乡调研时,胡强老师向中农学子讲解棉花特性,“这叶片卷曲是缺水,那朵花脱落是缺肥”,语气熟稔得如同谈论自家孩子。这让实践团的学农学子们意识到,他们手中攥着的不只是课本,更是能让农户多收几十斤粮的本事。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明白,学农的方向并非只待在实验室,更要走向田埂;并非只专注于写论文,更要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兵团的土地红得发亮,那是老一辈用血汗浸染而成,年轻一代学子当用知识和力气,让这片土地更加肥沃。这正是“拓荒薪火”的内涵:接过前人的力量,在新时代种出更多希望。
撰文 | 齐曼玉
图片 | 李亚鹏
一审 | 李亚鹏
二审 | 张欣欣
三审 | 任冬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亚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