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科技学院粤北织梦队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自治县福堂镇金龟村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聆听壮锦传承人冀麒宇主讲的壮锦文化传承讲座。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系统讲解,让实践队员深入理解壮锦的历史脉络、产业现状及创新方向,为非遗文化传承实践积累素材。
上午9时,讲座在合作社展示厅举行。冀麒宇从壮锦发展历程切入,介绍其曾面临的传承困境,提及 2000 年代因非遗概念未普及导致的发展局限,同时说明国家文化保护政策为壮锦传承带来的转机。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受家族影响投身传承工作的历程。
在分析壮锦产业发展基础时,冀麒宇指出连山地区受“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制约,曾为国家级贫困县,6%的可利用土地及森林保护政策限制了传统产业发展,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导致县域人口不足10万。“正是这样的条件,让我们坚定了以壮锦手工业突破发展瓶颈的思路。”冀麒宇说。
图为壮锦传承人冀麒宇开展讲座。闾婕如 供图
讲座重点讲解了合作社的创新实践。冀麒宇介绍,团队已完成便携式织机改良,实现移动织锦作业;通过生物蛋白纤维混纺技术提升壮锦耐用性与染色效果;建立民族纹样数字数据库支撑量化生产。在市场拓展方面,合作社与网易、腾讯等企业开展IP联名,与李宁等品牌合作推动华服年轻化,相关作品获“金凤凰”“百花奖”等荣誉。
关于产业模式,冀麒宇说明合作社已构建 “生产—运营—销售”闭环,定制18个少数民族华服产品,纳入省级“锦绣计划”,带动1441个就业岗位,惠及2万人增收。同时依托党建引领,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孵化出3名中国民族服饰十佳设计师。
图为粤北织梦队队员认真听讲座。闾婕如 供图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冀麒宇提到合作社立足大湾区,在香港开展 63 场公益培训,吸引 8 万国际人士参与乡村体验,年带动30万人次返乡,相关工作获国家级媒体报道。
针对壮锦未来发展,冀麒宇提出三项核心策略:一是深化“文化+旅游”路径,推进农文旅体康融合;二是与高校合作培养青年人才,探索差异化创新模式;三是开展村民技能培训,强化产业参与基础。他特别强调,创新需以传统为根基,避免同质化与认知偏差。
讲座中,队员就传承与市场的平衡等问题提问,冀麒宇回应称,所有商业尝试均服务于文化传承本质,目前通过跨界合作已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
讲座后,队员在冀麒宇引导下参观织锦作坊,观察织锦技艺实操流程。粤北织梦队队员表示,讲座系统呈现了壮锦从濒危到振兴的实践经验,为后续文化传播工作提供了思路。(通讯员 吕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