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徐一刚、王顺心、曹骏坤)七月的侗寨,鼓楼飞檐映着晨光,风雨桥畔传来阵阵童声。一场以“说好普通话,传承家乡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此展开,侗语区的孩子们在多元互动中,既攻克了语音难关,又深植了文化与家国情怀。
活动以当地特色建筑为课堂,孩子们首先化身“小小解说员”。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仰头观察鼓楼的斗拱结构,伸手触摸风雨桥的榫卯衔接。“这是‘飞檐’,不是‘灰檐’”,老师轻声纠正着发音,孩子们立刻挺起小胸脯,重新清晰表述。阳光下,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眼神里满是对家乡建筑的好奇与自豪,认真重复着每一个音节,生怕错过任何细节。从“立柱”到“翘角”,从建筑功能到文化寓意,孩子们用普通话娓娓道来,在场景化表达中,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同步提升。
针对“f/h不分”的典型语音问题,一场“枫树与蜜蜂”绕口令游戏点燃了现场。“红蜂飞,粉枫摇,粉枫下红蜂闹”,老师刚念完,孩子们便争相举手。起初,“蜂”与“枫”的发音时常混淆,惹得大家阵阵轻笑,但没人气馁。有的孩子捏着小拳头暗暗发力,有的凑在一起互相纠正,清脆的童声在反复练习中愈发标准。笑声与朗朗读书声交织在侗寨的空气中,曾经的发音难点,在趣味比拼中变成了孩子们乐于挑战的“小游戏”。
爱国主题环节更添温情。当《侗家娃娃唱五星》的旋律响起,孩子们整齐列队,用普通话齐声朗诵:“五星红旗风中飘,侗寨儿女心欢笑”。稚嫩的声音虽带着些许口音,却字字饱含真诚。老师蹲下身,为孩子们讲述国旗上五颗星的含义,当说到“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懵懂又坚定的光芒。童谣声里,爱国情感如春雨般浸润心田。
此次活动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合。孩子们不仅在建筑解说中学会了精准表达,在绕口令中攻克了语音难关,更在童谣朗诵中厚植了家国情怀。正如一位老师所说:“让普通话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成为传承文化、连接家国的纽带。”当最后一声童声消散在侗寨的暮色里,我们看到的,是语言素养与精神品格在孩子们身上的同步成长,是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曹骏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