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薯发芽的声音 ——党员葛先萍三十三年坚守龙须晶丝苕粉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30 15: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赵萍鑫   阅读 8.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刘海燕 赵萍鑫 辛旺林 罗玉莲 1991年,高中毕业的葛先萍回到郁山镇帮母亲经验自家餐馆,无意中发现红苕粉炖土鸡汤深受顾客喜爱,于是她向母亲学习苕粉制作技艺,关闭了自家餐馆,决定转为开办苕粉加工门市。

从乌江支流郁江溯流而上,即可循迹而至千年古镇郁山镇。一口伏牛山盐井,开启了郁山镇5000年的风雨历程。数千年岁月,老盐井不仅让这座依山傍水的清灵小镇孕育出了盐丹文化,也留下了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其中,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郁山晶丝苕粉,晶莹剔透、滑软爽口,几百年来深受当地人和过往客商青睐。

起初苕粉门市选址在319国道马路边,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这家开在家门口的店,很快就被过往的行人和路过的车辆所熟知,一传十,十传百。此时,葛先萍就与晶丝苕粉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随着苕粉销售量的增加,为了满足需求量,葛先萍决定将苕粉加工门市扩大规模,将苕粉加工门市搬迁到郁山镇上,并成立了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

亲力亲为,严格把控

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用工成了一大难题。于是,葛先萍只得身兼多职,既是合作社的负责人,又得扮演工人的角色加工制作苕粉,还要教授仅有的工人苕粉制作技艺。从清洗红薯、收取红薯粉到蒸制、晾晒,切丝,葛先萍严格把控每一步,始终认为制作细节决定着苕粉的品质,只有把控好制作的步骤,才能够做出“粉质纯净、柔软可口”的好苕粉。

2008年,在葛先萍的良心制作,用心经营之下,合作社获利万元,她也成了万元户之一。

【图为践行团成员与葛先萍深度访谈 刘海燕 摄】

心存大爱,共筑致富路

   随着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葛先萍深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她没有选择独自享受成功的果实,而是向乡亲们们提供“红薯发财”的秘诀。她不仅传授红薯种植技术和苕粉制作技艺,还鼓励村民们参与进来,共同打造苕粉产业链。通过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种植红薯,加入到苕粉加工的行列中,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带动经济,焕发古镇新活力

葛先萍的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不仅促进了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发展,还带动了郁山镇整体经济的繁荣。2011年,葛先萍成立了重庆市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随着苕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食、体验文化、购买特产。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促进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郁山镇这座千年古镇,在葛先萍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葛先萍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个人奋斗与成功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责任、爱心与奉献的赞歌。在她的引领下,郁山镇的晶丝苕粉不仅成为了一张闪亮的地方名片,更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与增收。

葛先萍用三十三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段关于红薯发芽、苕粉飘香、经济繁荣、人心向善的动人故事。她不仅是郁山镇晶丝苕粉的代言人,更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大爱、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就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正能量。

【图为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基层服务践行团与葛先萍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萍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