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葛童、张玘)当今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正稳步推进,其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这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无锡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锡韵雅地”非遗纪实小分队积极响应号召,于 7 月 5 日开启“砼心砼行·传梦锡城”中华文化传承团活动,用视频、文字、创造IP等多种形式记录无锡非遗,探寻非遗的奥秘与美丽。
活动期间,实践团踏入了无锡锡剧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古老的戏服、精美的头饰、泛黄的剧本,无一不诉说着锡剧的沧桑变迁。在后台与主演老师和化妆师深入交流后,团队成员了解到,“锡剧的妆造会依据角色的性格、身份以及情感状态精心设计,借由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来清晰地区分不同的角色类型;色彩的运用也极为考究,不同的颜色能够传递各异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从眉毛的描绘方式到头饰的精心挑选,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旨在完美展现角色的内在气质。”
图为无锡市锡剧博物馆所珍藏剧本
图为无锡市锡剧博物馆所珍藏戏服
走进演员排练室,近距离观赏《蝶恋花·沈琬》彩排,虽然演员们并没有身着华丽戏服,但透过精湛的演技、朗朗上口的台词和行云流水的动作,团队成员被深深吸引进入到剧情中,彷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彩排结束后,团队成员专访了主演蔡瑜老师,她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锡剧的热爱、日常表演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蔡老师谈到,“锡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既要保持其原有的韵味,又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她鼓励青年学子要勇担使命、贡献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彩排结束几天后,团队成员在无锡人民大会堂看到了《蝶恋花·沈琬》精彩绝伦的正式演出。在璀璨的舞美灯光映照之下,演员们的表演愈发显得光彩照人、耀眼夺目。
图为现代锡剧《蝶恋花·沈琬》排练现场
除锡剧外,实践团还走进无锡双契轩竹刻工作室,探寻留青竹刻的奥秘。满屋的竹刻作品让团队成员个个赞叹不已,第三代传承人乔锦洪老师用心为大家讲解留青竹刻从唐代到现代的悠久历史。当传统遇上文创,双契轩竹刻结合现代审美不断创新,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团队成员也汲取设计灵感,为丰富后期团队的IP形象创作积累沉淀。
图为采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刻(无锡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大师
为丰富团队成员对无锡非遗文化的认知,实践团还来到吴歌传承馆——谈村影剧院,探寻吴歌的千年历史,在这里看到了优秀的吴歌艺术家唐建琴老师和两位爱徒演唱的经典选段;而后大家前往无锡窑群博物馆参观惠山泥人,以稻田中的黑色粘土为材料做出来的精美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泥人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甚至衣褶等,都处理得十分细致,体现出非遗匠人的精湛技艺。
图为小分队成员前往惠山泥人馆
历经16 天的深入实践,团队成员不仅真切地感受了锡剧、留青竹刻、吴歌、惠山泥人等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实践中极大地锻炼了自身能力。锡韵雅地非遗纪实小分队团队成员衷心希望通过此次暑假的实践活动,能够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推动无锡非遗文化的宣传与发展!
图为锡韵雅地小分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玘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