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音拓扇韵,非遗系侨情——广东科技学院学子携红荔儿童共启双遗传承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10 13: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纪子栋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纪子栋 刘朝阳)“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现场看过潮剧呀?” 7月8日,广东科技学院“潮韵侨情”突击队在红荔社区活动中心,以这样亲切的提问拉开了“潮音古韵润童心”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的序幕。突击队成员们精心策划,通过生动讲解与创意手作相结合的方式,带领社区儿童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的瑰丽世界,感受“南国鲜花”的独特魅力,并在传统漆扇制作中体验非遗工艺的创新活力。

▲图为突击队成员在红荔社区服务中心合影

潮音初探:解密“南国鲜花”的千年古韵

活动伊始,突击队成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领小朋友们回溯潮剧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潮剧作为中国古老剧种之一的重要地位,及其在闽南语系地区,尤其是潮汕侨乡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潮剧的舞台魅力,重点讲解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角色特点。屏幕上展示着精美的潮剧戏服图片:文生的儒雅飘逸、武生的英武挺拔、花旦的俏丽灵动、青衣的端庄沉稳,以及净角(花脸)夸张传神的脸谱和丑角幽默滑稽的装扮,色彩之绚丽、刺绣之精美、冠饰之华贵,引得小朋友们阵阵惊叹。成员们还选取了《陈三五娘》、《苏六娘》、《柴房会》等经典潮剧选段进行赏析,通过视频片段,让孩子们聆听到潮剧独特的唱腔(如“重六”、“活五”调)和韵味十足的帮声,领略其“以声传情、以形写意”的艺术精髓。小朋友兴奋地说:“原来潮剧里有这么多不同的‘角色’,衣服和帽子都好漂亮,唱腔也和我们平时听的歌不一样!”

▲图为突击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潮剧四大行当

巧手生花传薪火:漆扇绘潮韵 童心筑侨情

在孩子们初步领略潮剧魅力后,“潮韵侨情”突击队随即带领他们投入非遗漆扇的创意实践。突击队成员们阐释了漆艺作为中华瑰宝的价值,并特别点明将潮剧元素融入漆扇制作,正是传统非遗创新碰撞的生动体现。活动现场,孩子们在指导下体验“水拓”技法:将环保彩漆滴入清水,轻搅成流动纹路,再将空白扇面缓缓浸入——转瞬之间,梦幻般的肌理便跃然扇上。小朋友们兴致高昂,分组协作完成滴色、拓印。随后更发挥奇思妙想,有的用画笔勾勒潮剧人物线条,有的模仿戏服纹样点缀,还有的融入侨乡符号,让每把漆扇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潮韵”艺术品。现场专注而热烈,小朋友家长感慨:“孩子们沉浸其中,在扇面上描绘心中的潮剧,这正是文化种子生根的最好方式。”

▲图为小朋友们在指导下专注制作水拓漆扇

当孩子们自豪地举起漆扇作品,脸上洋溢的喜悦正是活动成效的写照。突击队队长刘浚帆总结道:“潮剧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文化纽带。我们通过‘知识+体验’的模式,让孩子们亲手触摸非遗的脉搏,点燃对传统的热爱。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创作的热情让我们坚信,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正在传递。”此次活动不仅普及了知识,更在童心中深植了文化认同与创造力的火种,为非遗的未来播撒下希望。

▲图为活动结束后成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广东科技学院“潮韵侨情”突击队此次走进红荔社区,以潮剧为媒,以漆扇为桥,成功搭建起青少年与非遗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家乡文化、守护非遗瑰宝的种子,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青春力量与责任担当。这颗种子,必将在侨乡沃土上生根发芽,让古老的潮音焕发出时代的新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纪子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