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8日,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青春筑语·博树行”社会实践队12名师生深入四川省阆中市博树回族乡,开展了以“推普助力民族地区发展”为主题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学校、村落、家庭和机关四大场景,通过课堂教学、广场互动、入户走访、政务培训等多元化形式,着力让普通话成为联结民族文化的桥梁,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新动能。
精准施教,推普进校园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推普实践队走进博树回族乡中心学校,针对前期调研揭示的学生发音问题(21%发音不准、33%习惯方言、18%缺乏练习),团队分学段为学校量身定制活动方案。
低年级寓教于乐:团队成员带领一、二年级学生开展“绘本+蔬菜盲盒”游戏。孩子们先用普通话描述绘本内容,随后触摸盲盒中的蔬菜,准确说出“带刺的黄瓜”“毛茸茸的桃子”等蔬菜水果的特征。
图为博树乡中心学校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参与绘本讲解。楚豪 摄
高年级诵读提升:面向高年级学生,团队成员开展了“红歌传唱+课文朗诵”活动。在朗诵会上,起初同学们略显羞涩,但在志愿者尹娅琳率先示范朗读《邓稼先》节选后,学生们踊跃举手诵读《黄河颂》等课文。随后,团队成员逐一细致纠正了同学们n/l混淆、平翘舌不分等发音问题。活动尾声,在志愿者伏君台的带领下,全体师生齐声合唱《少年中国说》,现场气氛热烈。
趣味互动,推普进村聚民心
实践团队在博树回族乡团结村团结广场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推普嘉年华”活动。团队成员精心设计的“正话反说”游戏迅速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回族老人蒲阿婆将“白菜多少钱”念成“钱少多菜白”,引得现场欢笑阵阵。团队成员随即举起字卡示范标准发音:“白(bái)菜(cài)多(duō)少(shǎo)钱(qián)”,老人认真跟读三遍后豁然开朗:“晓得咋拐弯喽!”
随后,头戴白帽和白头巾的回族村民与团队成员携手共舞《唱花儿的花儿》。普通话改编的歌词“同心同德向太阳”引发全场共鸣,齐声合唱。广场西侧,抽取装有毛巾、香皂的“推普盲盒”活动排起长队,村民们需用普通话说出礼品名称才能领取。“肥(féi)皂(zào)”“毛(máo)巾(jīn)”的练习声此起彼伏,融入欢声笑语。
图为团结广场上村民使用普通话换取礼品后与志愿者合照。毛福迦 摄
深入调研,推普入户解难题
为精准掌握博树乡普通话使用现状,团队深入团结村、跑道子村开展入户调研。走访6户家庭后,团队梳理出三大痛点:老年人受语言环境影响,普通话生疏且缺乏使用场景;系统性学习资源不足;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留守村民缺乏语言实践对象。
在团结村蒲阿婆家中,老人指着电视坦言:“新闻能听懂七成,可自个儿讲不顺溜。”志愿者随即展开《推普手册》,聚焦就医、交通、应急三类高频生活场景,耐心带领老人逐句练习常用普通话表达。
图为志愿者在团结村蒲阿婆家中进行入户走访。毛福迦 摄
规范政务,推普强基提效能
为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语言规范化水平,实践团队为博树乡政府机关干部定制了普通话专题培训。课程紧密结合政务工作实际,通过声调强化训练和针对阆中方言的靶向纠音,重点帮助干部攻克平翘舌音、鼻边音混淆及声调不准等难点,有效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培训过程中,干部们积极参与互动,在志愿者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练习。培训结束后,团队为每位干部安装了“普通话APP测试”软件,通过定期回访、线上发音指导与测试,巩固学习成效,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为博树乡政府干部培训普通话。楚豪 摄
在为期七天的实践中,师生们深切体会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关键纽带作用。带队教师侯琳总结道:“乡村振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同心协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正是要打破沟通壁垒,消除心与心的隔阂,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博树乡政府对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青春筑语·博树行”实践团队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认可与诚挚感谢。双方已就培育本土电商人才深化合作达成共识,并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
撰稿人:伏君台 尹娅琳 廖于廷 毛伍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