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赓续相承,乡村旅游共筑振兴——阜阳理工学院学子赴绩溪县上庄镇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3 10: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唐娜娜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唐娜娜 叶紫茹)绩溪县上庄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理工学院“‘乡’约绩溪,文旅筑兴”社会实践团队针对上庄镇的非遗文化展开调研工作。

舞动千年的传承

7月17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手龙舞市级非遗传承人曹密华家中,观摩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龙舞。曹老师将成员们带到她平时制作手龙的工作间,并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手龙制作的相关内容。从选材到制作骨架、再到色彩搭配和装饰,一条手龙制作完成至少需要十天。其中龙头的制作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怎么扎才能对称、什么材料更显饱满都有讲究。曹老师也曾在学校任教,教孩子们学习手龙舞,在团队成员的邀请下,曹老师的孙女曹苏晨为成员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手龙舞表演。接着曹老师亲自教成员们学习了一些手龙舞的简单动作,虽然只有简单的“腾龙”“盘龙”等动作,却已经让成员们感受到手龙舞表演的不易。

图为曹密华老师教成员们怎样扎龙头

图为曹密华老师在教导团队成员舞龙

绩溪文脉名人迹

7月17日下午,团队成员来到了上庄景区,在讲解员柯女士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胡开文纪念馆和胡适故居。胡开文纪念馆陈列丰富,有各种名墨的复制品,如骊龙珠、千秋光、龙翔凤舞、孔圣像等,其中胡开文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让团队成员们惊叹连连。纪念馆正厅中央还悬挂着杨振宁先生题写的“胡开文纪念馆”牌匾。踏着石板路往村里走,马头墙上悬挂的红灯笼上书写着胡适的名言:“努力做徽骆驼”。胡适故居由四幢清末徽派风格建筑构成。院中的胡适铜像,西装革履。为了使游客更好地体验倒胡适当年的生活场景,屋内的建筑装饰、物品摆放都延续着当年的风格。屋中多处可见的兰花元素,反映出胡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的浓浓乡土之情。

图为团队成员与柯女士在胡适故居的合影

墨香深处见真章

作为徽墨发源地之一的上庄镇素有“天下墨业在绩溪,制墨高手数上庄”的美誉。7月18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安徽省绩溪旭龙山庄四宝文化有限公司,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海涌。胡老师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徽墨制作车间,在老师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徽墨的制作需要经过炼烟、熬胶、晒干、描金等十一道工序。团队重点参观了捶打、晾晒等几个工作车间。在捶打工作车间里,成员们体验了用石锤捶打墨泥,亲身感受到徽墨制作的不易。在保持传统制墨技艺的基础上,胡老师将自身的艺术审美与之相结合,不断探索徽墨发展的新方向,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现代审美的新产品。胡老师坦言:“虽然我们一直在徽墨的样式上不断创新,但徽墨传承的根本还在于制作技艺,而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徽墨制作,这给徽墨传承带来巨大挑战。”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习用石锤捶打墨泥

时雨茶香韵绵长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制茶工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过:“有一杯茶,中国人走到哪都是快乐的。”7月19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金山村时雨”茶叶销售店铺,采访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金山时雨)传承人——王晓峰,了解该茶的制作工艺以及茶叶背后的文化。据王老师讲述,一杯好茶想进入我们口中,这中间要经过层层工序:采青、摊放、杀青、揉捻等步骤缺一不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为了保证茶的品质以及制作效率,目前茶叶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手工制茶变得十分稀有。针对茶叶未来的发展,王老师提到了两种方向的创新,一是将茶与现代化饮品相结合,使之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二是“绿青改红”,调整茶的制作工艺,适当制作一些红茶,使茶的口味多元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近距离观察茶树

在这四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中,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学习、访谈等实践方式,不仅深刻感受了上庄镇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了解到上庄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状况,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合理利用现代化平台和技术,不断推广与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娜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