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再启红色征途·传承革命荣光”暑期社会实践队
——梦回延安:清凉山红色记忆的追寻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池嘉晴)2024年7月16日,长安大学赴陕西省延安市“再启红色征途,传承革命荣光”暑期社会实践队坚持“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的理念,前往延安清凉山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印象”,被称为延安“红色新闻山”的清凉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红色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上午,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位于清凉山下的延安新闻纪念馆,馆内共有四个展览区,从第一展区到第四展区,实践队员们踏上历史的卷轴,从延安时期的新华通讯社到新中国出版事业的摇篮,从新华广播事业到电影的创造,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延安新闻纪念馆以《新华日报》为主线,从不同层面、角度、维度着力展示了延安时期的新闻活动,对于中国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新闻事业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克尽厥职,宣传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人民伟大实践的雄伟精神。在展览馆内,实践团队看到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实物,从第一份《新华日报》的诞生、新华社的成立、广播电台的创造、电影的制作,这里的每一步足迹都见证了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从造纸用的马兰草、麻绳头到延安电影团使用过的“独眼龙”摄影机,每一件展品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诉说着中国红色新闻事业在延安的壮丽历程。
图为实践团队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前的合影
图为延安新闻纪念馆内的一隅
图为实践团队在参观新闻纪念馆
“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实践队员随后登上自然风光优美的清凉山,清凉山上的主要景点有万佛洞、诗湾、清凉碑林和琉璃塔,团队首先参观了“宋代石窟之最”的万佛洞,万佛洞不仅是有着巧夺天工的石雕的佛教文化瑰宝旧址,还是新华书店、中央印刷厂等的革命文物旧址,这里还诞生了新华社、解放日报社等新闻机关,在这里实践队员不仅感受到了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还了解到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建设及辉煌历史。接着实践队员参观了诗湾和清凉碑林,清凉山诗湾是一个石壁平坦,便于题刻的石湾,从宋代开始,各代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众多题刻,清凉碑林则由许多镌刻着先辈激励话语的石碑构成,这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还是感悟和学习先辈革命精神的珍贵遗迹,实践队员首先看到了石碑上镌刻着革命先辈“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铿锵之语,接着感受到革命先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实践”等伟大精神。最后团队成员登顶到达琉璃塔,圣神纯净的高塔俯瞰上山之路,诉说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之不易、中国革命之艰辛,实践队员看着琉璃塔,回想于清凉山的所见所感,感受到深刻的思想、精神洗礼以及清凉山“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的伟大意义。
图为清凉山万佛寺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诗湾
图为实践团队登上清凉山琉璃塔处
离开清凉山后,实践队员集体讨论,对本次实践内容进行总结,进行反思,队员们纷纷表示对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红色历史,增长认识,关注社会实事,提高表达能力,将所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投入应用,向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先锋者学习,将革命精神书写、将奋斗历程镌刻,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发出自己的一声“呐喊”,写出自己的一纸“篇章”。
本天的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们见识到了古代石刻技艺的鬼斧神工,现场见到了中国古代石雕文物的瑰宝,不仅在诗湾题词中品味到了革命先辈艰苦卓绝、伟大无私的革命精神,还学习到了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此外,在新闻纪念馆展出的“12人一洞”的工人宿舍和密闭昏暗的中央印刷厂牌子车间之中,实践队员体会到了过去条件之艰苦,更领悟到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践队员通过亲身走上红色历史的征途,参与红色文化的学习,为红色基因的继承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活力,纪念馆入口中央基石上所题“深入群众,不尚空谈”不仅适用于新闻工作者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践队员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当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切身体会、讲求实践、不尚空谈,学习历史,不忘初心,展望未来,砥砺前行,提高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扬帆领航、奋勇前进。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池嘉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池嘉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