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网恩施3月8日讯(通讯员 王子怡 罗阳浩 杨蜜)2024年2月28日—29日,武汉轻工大学“织遗成衣”项目团队前往恩施,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展开调研。
29日上午,团队负责人罗阳浩带领大家来到西兰卡普生产基地,与湖北工艺美术大师田若兰老师进行交谈,详细了解了田老师走上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之路背后的故事。
图为“织遗成衣”项目团队合影。大学生云报网通讯员 杨蜜 供图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田若兰老师怀揣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回到家乡创办了恩施地方品牌——“土家山寨”,后更名为“布衣织绣”。其公司以发扬西兰卡普独特织锦工艺、传播土家族地域文化为核心目标,不断改良生产机器、不断升级产品设计,力求创制出兼具文化属性和功能属性的织锦产品。
调研团队进入西兰卡普生产基地,先由卡卡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西兰卡普的独特工艺和纹样寓意。“西兰卡普使用的是特殊的“通经断纬”工艺,其纹样主要由菱形、方形等几何图案构成,寓意丰富。”卡卡老师说到。最具代表性的“四十八勾”盛名于驱秽辟邪、消灾纳吉之寓;“岩墙花”有悟于山民以大小石块嵌迭为墙之理;“阳雀花”体现于对土家织锦女神西兰姑娘之思……
图为卡卡老师讲解织锦机操作流程。大学生云报网通讯员 杨蜜 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采访到了田若兰老师,其话题主要围绕着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和科技保护等。田老师提到,西兰卡普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供应需求,她先后研发立式土家织锦机、便携式土家织锦机、折叠织锦机等就是希望能在保留非遗本质工艺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2018年,为进一步促进西兰卡普智能化生产,田老师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出世界唯一的“土家织锦智能制造机”,其在保留“通经断纬”工艺的同时又将生产效率提升了50至100倍,产品售价最低能降至原价格的10%,真正将“平价非遗”从口号变为现实。
图为土家织锦智能制造机。大学生云报网通讯员 杨蜜 供图
为了进一步扩大西兰卡普影响力,造福土家乡村,田若兰老师曾通过搭建非遗研学基地的方式来满足学生和游客深入了解西兰卡普的需求。随着人流量的不断攀升,周边老百姓的收入都有了可观的上涨。田老师向大家介绍到,“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能够为家乡做出些贡献,参观学习的同学和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在住宿方面和饮食方面为周边的民宿、饭店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这种用研学基地带动整个乡村食宿产业发展的产学研联合运作模式,切实推动了乡村产业有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谈论到非遗发展现状时,田若兰老师也指出了西兰卡普传承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个最大痛点——设计和营销。客人是选择的群体,不是创造的群体,设计创造新意不够,产品也就很难被坚定选择;线上营销专业性不足,缺乏新媒体运营和外宣专业人才,再好的东西也无法推广出去。这些是未来西兰卡普深入发展的关键难题,也是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的肩上重担。
图为团队负责人向田若兰讲解项目计划书。大学生云报网通讯员 杨蜜 供图
采访接近尾声,团队成员咨询田老师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田老师说到,“终生创业,终生问题不断”。做一个项目就如同陪伴一个孩子成长,每个阶段都必然出现对应的问题,但是问题不是阻碍,不是瓶颈,要透过问题观察机遇,根据问题思考如何破局。这对正在起步期的“织遗成衣”项目团队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经验。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到了西兰卡普的特殊魅力以及它作为物质载体背后蕴含的深厚民族情感和精神寄托,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无数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到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在传承、创新之路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织遗成衣”团队成员,勇担大任,无畏道路艰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