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续薪火,网络传播助传承——“桂乡红韵,网传薪火”团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4-02-22 13:44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白光玲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响应并贯彻落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重要号召,探索红色文化在新形势下的网络传播路径,2024111日至24广西师范大学“桂乡红韵,网传薪火”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井冈山革命遗址、桂林市区的八路军办事处以及抗日救亡报旧址进行调研调研以探究红色文化在新兴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传播可行路径为目标,团队成员充分结合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针对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进行了分析,深入探究了红色文化融入新媒体的发展特性,希望以此提高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保持红色文化的实质并使其换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这次社会实践对团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团队成员首先走进桂林市和井冈山市针对两地的红色文化开展调研活动。团队于2024年1月11日抵达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和救亡日报展馆进行实地参观与采访,在参观完逾1400张历史照片和近350件文物事物后,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桂林的抗战发展历史,进一步感悟胜利与和的平来之不易。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对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两位讲解员和前去参观进行救亡日报展馆的小学生、老师进行了采访。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馆内的免费预约流程以及场馆近年来的发展:旧址内配有专门的讲解人员,他们除了在馆内免费接待访客外还会定期前往市内、县城的学校进行志愿宣讲,旧址还拥有相关的宣传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场馆信息。而另一边,带队参观救亡日报展馆的老师表示学生们前往红色展馆进行参观属于学校红色教育的一部分,班级每学期都要组织二到三次相关的红色教育活动,由老师组织,区政府监督,学生参与,这样的教育形式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受采访的学生们则表示他们十分喜欢类似的参观活动,除了参观红色场馆,学校还曾组织为烈士扫墓、探访抗战老兵等多样化的红色活动,相比于在学校学习或是放假,学生们更享受这种接受红色文化浸润的过程。

2024年1月28日,团队部分成员抵达井冈山革命遗址进行参观,团队成员先后浏览了龙江书院、会师广场、会师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多个景点,深入感受中国革命的历史沿革。团队成员同样对井冈山革命遗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了井冈山革命遗址的设计巧思以及深厚内涵,井冈山革命遗址作为吉安市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著名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经过多年的发展,井冈山革命遗址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不仅有着相互配套的实地旅游设施,在网络上更是拥有大量优质的宣传平台,通过相关部门精巧的宣传设计,井冈山革命遗址吸引着大批的游客进行参观,而参观者中有不少青少年群体,据悉,来此参观的青少年中大部分都曾在网络上了解过井冈山革命遗址并且对其产生浓厚的游览兴趣,井冈山革命遗址的教育意义是游客选择参观的重要原因。

围绕调研主题,团队除实地调研外,还格外注重探究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网络传播现状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法等多种调研方法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状况通过对全平台的研究和分析,团队发现,对比相对热门的红色旅游景点,广西区内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效果一般,青少年群体广西区内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期待值较低,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年轻化表达路径受阻。广西区内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红色资源的内涵挖掘力度不够,信息呈现形式单一;桂林市区的八路军办事处为例该红色基地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公众微信号推文集中在馆内活动宣传、场馆事项公布几个领域,对红色文化宣传性的内容虽然也有但占比较少,而且讲解不够深入,内容主要以理念性内容为主,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硬性教育功能甚至是灌输色彩。其次,红色资源的网络宣传力度不足,宣传途径较为单一;对比近年来出圈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例子如《觉醒年代》、“英雄联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引入中国抗日英雄杨靖宇、新华社短视频《如愿》通过采访老兵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等,广西区内红色基地的网络传播手段单一乏味,未能与时俱进将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与新技术相融合。

最后,公众参与程度低,受众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同样以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为例,它网络宣传方式主要是单方面输出,受众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明显,因此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红色文化传播在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浏览量并不理想,浏览量大多只有几百甚至是几十;而井冈山革命遗址的网络宣传方式善于采用新技术拉近与浏览者的距离,在介绍过程中注重与受众的合理互动,浏览量大多上千。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它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巧妙结合至关重要。融媒体时代不断迭新,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团队需要认识到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任重道远,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实践创新,才能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满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为真正激活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贡献青春智慧。

通讯员:白光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光玲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