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日讯(通讯员 陈彦尧 李柏恺)7月1日下午,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青春沃土” 实践队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良村中心小学开展自然科学类课程,实践队以山水竹韵为笺、地脉温眸为砚、节气云章为墨,将华安本土生态淬炼成三部鲜活教材。孩子们在“竹林根系锁山河”中聆听大地脉动,于掌心点亮的地心之光里解构热泉密码,更以流动漆彩捕摄四时天象的呼吸——知识在指尖凝为天工,科学于俯仰间绽放灵韵。
千竿立骨承天露 篾魂织就山河悟
在“揭开山水竹林的奥秘”这堂趣味盎然的课堂上,实践队队员胡潘晴巧妙地以九龙江支流旁的竹林分布特征为切入点,开启了一段引人入胜的竹林探秘之旅。孩子们化身为小小生态学家,通过互动游戏“帮竹子找家”,亲手标记出九龙江支流沿岸的竹林分布图,直观了解竹林生长的环境,晦涩的地理知识在欢声笑语中变得鲜活易懂。
图为实践队队员李柏恺在课堂上示范“竹子”做法。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 刘子君 摄
随着课堂深入推进,“竹子救援队”小剧场将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分别扮演竹子、泥土与河水,用身体语言演绎竹林根系如何同坚韧的“救援队”般紧锁土壤,抵御水流冲刷,进而深刻理解竹林作为生态盾牌“涵养水源、守护家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尾声,孩子们运用立体折纸技法,将灵动的竹竿与竹叶“栽种”于卡纸山水之间,创作出充满诗意的“竹林立体折纸画”。
队员胡潘晴表示:“在‘探寻山水竹林的奥秘’课堂上带着孩子们揭开自然神秘面纱,让生态意识如清泉浸润童心,静候其在成长中绽放绿色生机。”
图为学生们制作的“竹林”展示。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 刘子君 摄
地脉温眸窥星火 一灯凝光证炎凉
“寻找温泉之眼的秘密”课堂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带领孩子们探秘华安本土的神秘宝藏。课堂上,实践队队员方若芸化身知识的引路人,深入浅出地讲解温泉的形成原理。她将复杂的地质过程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好奇,仿佛他们正置身于地心深处,目睹着温泉形成的神奇过程。同时,方若芸还贴心地给孩子们科普了“大地药池”,温泉水中富含矿物质,可以有效舒缓身心、促进健康,孩子们听后惊叹不已,对自然的温暖馈赠心生感激。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化身光影魔法师,在特制灯杯的内壁涂抹水彩,晕染出湛蓝泉水与氤氲白雾;再用彩纸剪出嶙峋山石与葱郁植物,装点“泉池”四周。当内置的LED小灯亮起,一盏梦幻的“温泉小灯”瞬间点亮,一盏盏独一无二的地热奇观在掌心流淌。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亲身领略了温泉的神奇魅力,也激荡了深植于他们心底探索自然的热情。
图为学生们在课堂上制作“温泉灯”。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 刘子君 摄
漆浪浮光录云彩 星霜明灭渡扇舟
实践队队员曾令哲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气象与节气奇幻世界的大门。他以瞬息万变的天气现象为导入,让孩子们系统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语言。接着,以“大暑”、“小暑”为窗口,深入解析盛夏时节的典型气候特征、物候变化及农事智慧,感受节气这本古老的“自然历法”;更引农谚为匙,传诵“伏日刈麻,暑气淬茶”的古老训诫,让节气褪去纸面尘灰,化作一部镌刻在稻浪与汗滴间的活态史诗。最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和漆料,化身天空画师,运用漆艺技法在扇面上捕捉云霞的飘逸之态,再手绘添上骄阳、彩虹等元素,一把把“节气漆扇”承载四时流转的诗意,让传统文化在扇面上绽放新生。
图为实践队队员胡潘晴与学生合影。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 刘子君 摄
主讲人曾令哲认为:“在这次课程中,我站在讲台上,能看到他们认真专注的眼神,每一次提问,大家都能给出积极的回应。在漆扇制作的过程中,大家都兴奋的参与,激动的说出想要的颜色。当帮他们染出一把把扇子时,周围总是萦绕着他们的赞叹和惊呼,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感的见证者。”
此系列特色课程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如同巧匠编织锦缎,让自然知识与本土文化紧密交织,将华安得天独厚的竹林、温泉、气候资源都转化为生动的科学课堂与艺术画布。孩子们在“竹子救援队”的角色扮演中理解生态平衡,在点亮“温泉灯”时解码地底脉动,在漆扇流动的彩云间读懂节气密码——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创造、可演绎的生命体验。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学生们在课程后与作品合影。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 刘子君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