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月20日讯(通讯员罗秋莹 王智慧)为响应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投身强国伟业的号召,广西师范大学探塘捞“龙”小队于2024年1月11日前往桂林市六塘镇六塘村村委会采访村委秦书记,进一步了解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虾龙舞。
温情回顾虾龙,感受非遗魅力
1月11日,小队成员在蒙蒙阴雨天气中来到桂林市六塘镇六塘村村委会。秦书记在百忙之中热情接待小队成员,成员们在村委书记室对覃书记展开访谈。
年味渐近,桂林不少地方都有舞龙舞狮的民俗,六塘村则与众不同,年庆民俗是虾龙舞。在成员们好奇心的驱使下,秦书记解释了关于虾龙的由来,这与一则民间传说有关: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其中有一次经过六塘的观音山那边有个深潭涌出泉水,当时乾隆皇帝口干舌燥捧起水喝,就有一只虾跳到他的手里,皇帝认为此虾出身不凡,叮嘱此虾要造福百姓,祈福当地风调雨顺。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只虾便伺机一跃成龙,从此世代守护着六塘镇。此后,舞虾龙逐渐与过年及当地的重大节日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成了六塘镇的民间习俗。说起传说,秦书记也讲述起了自己与虾龙的相关经历,她的堂哥周师傅是从事制作虾龙的工匠师傅,当时周师傅就经常观察龙虾的神态和形态,她看到了竹子被编织成一个活灵活现的虾龙,印象非常深刻。2023年春节,在六塘镇政府的支持下,消失十五年的虾龙重现在春节的街头,秦书记感慨颇深。
图为秦书记接受小队成员的采访。通讯员 罗秋莹 摄
独特虾龙形,叹观虾龙舞
“虾龙的钳子可以夹到红包”。在问到覃书记对于虾龙印象最深的地方,她表示虾龙活灵活现的钳子非常新奇。虾龙的体形非常庞大,长至十几米,需要二十个人来摆动,加上替换的人员舞动一次虾龙需要至少三十个人,和普通的舞狮舞龙区别很大。在表演虾龙舞时,还会有一个龙珠在前指引虾龙的前进方向,庞大的体积也不会影响它的钳子在舞动时夹到寓意吉利的红包。秦书记进一步解释到,这主要是因为制作虾龙的工艺非常精细,骨架全都用竹子编制,外壳由工匠手绘布匹缝纫而成,需要功底较深的工匠来做。2023年虾龙闹新春拜新年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由十几个工匠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做。参加东盟博览会开幕式时还挂上了彩灯,整只虾龙在夜间发光,场面十分壮观。接着,秦书记打开电脑向小队成员展示了去年虾龙舞的活动照片,五颜六色的灯和虾龙相辉映让小队成员享受到视觉盛宴。秦书记表示,春节时舞动虾龙,敲锣打鼓、声势浩荡,对增加年味、让六塘人民感受到新春喜庆十分有意义,也可以增加人们的文化自豪感。
图为小队成员观察虾龙的大钳子。 罗秋莹 摄
探析传承困境,思考发展道路
虾龙消失了15年,2023年才重现在大众视野中。至于为什么虾龙总是频现频消,秦书记给出了回复。首先,虾龙的制作成本非常高,需要花费几万块钱的人力财力;其次,虾龙储存不易,一个虾龙最多用两年,且虾龙的体积过于庞大,一般没有专门的地方可以放置它,目前2023年制成的虾龙放在湖南会馆。再然后是,虾龙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只有一些老师傅掌握,年轻人只能打打下手;没有固定资金来源,没有充足时间的年轻人也不会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就很容易导致虾龙的制作工艺失传。小队成员梳理了虾龙传承困难的两大原因是缺乏支持资金和缺少传承人。而秦书记也表示未来几年虾龙舞不会再次出现,这项盛大的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是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广西师范大学探塘捞“龙”小队到村委会采访秦书记,了解虾龙发展历史,体会年庆民俗活动的魅力,感受其背后蕴含的民间力量。成员们对虾龙未来无法再现在春节街头表示遗憾,但也会思考其是否有别的发展方向,例如“虾龙舞进校园”作为一项舞蹈活动在校园中传播。接下来小队将会做进一步的调研,集广大民众的智慧之力,为传承虾龙舞做出贡献。
图为小队成员与秦书记在六塘虾龙民俗风采墙前合影。李淑珺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智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