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子赴甬探寻国家级非遗骨木镶嵌

发布时间:2023-07-08 14:08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吴小越   阅读 81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之基,值得每一代青年学习与传承。

2023年7月5日上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传非遗,守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宁波市紫林坊艺术馆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传承人——陈明伟老师。


紫林坊艺术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明伟先生筹资建造,是宁波市首家对外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艺术馆四面环水,外墙现代时尚而简约,馆内又颇具江南园林之雅致,是一座深谙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元素于一体的三层围廊式建筑。馆内设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骨木镶嵌”展示厅,详细地介绍了骨木镶嵌的历史渊源、历史沿革、传承谱系以及制作流程,被授予"国家级骨木镶嵌传承基地"。


传承人陈明伟, 浙江宁波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波骨木镶嵌)代表性传承人。宁波市紫林坊艺术馆馆长,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创作的沉香雕刻作品《人生如意》和骨木镶嵌作品《万工床》曾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奖项。  


"思入豪芒,心连广宇,熔今铸古,巧嵌精雕。"

骨木镶嵌工艺约始于隋朝,唐朝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至明代则发展成为宁式家具的重要装饰形式,清乾隆年间至臻至美,享有“图案古拙,奏雕工致,手艺精绝几同汉画”盛誉。它是采用象牙、牛骨、螺钿、黄杨木等加工成各种纹饰,运用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结合的技艺,在硬木家具表面镶嵌、浮雕、刻划、漆而成的工艺。宁波地区凭借丰富的牛骨、木材、黄鱼胶等原材料,加之天衣无缝的高超工艺,使骨木镶嵌闻名于世。2008年6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


骨木镶嵌红木万工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骨木镶嵌传承人陈明伟亲自操刀井携带15人,耗时8000多工制作完成。该床高2.9米,宽2.7米,深2.5米,采用酸枝木,紫檀木为原材料,以黄杨木、牛骨等为镶嵌材料,集绘团、雕刻、镶嵌、榫卯结构、拷头、黄杨吉子以及打磨、油漆等传承传统工艺,用料考究,工艺精湛。最引人注目的是床架面上的3块骨木镶嵌花板,镶嵌的是江南水乡的场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宽袍长袖的古人在桥上或水边行走,人物画面栩栩如生。2013年,骨木镶嵌作品"万工床"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另一副巨制骨木镶嵌《甬城风情图》采用缅甸花梨木、牛骨、黄杨木为原材料,全长5.18米,高2.58米,不仅是宁波有史以来单体体量最大骨木镶嵌屏风,同时也以新颖的设计突破了传统骨木镶嵌技法的的表现方式,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展现了昔日宁波城隍庙这一典型区域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



骨木镶嵌就是一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巧妇",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骨木镶嵌的鼎盛时期,宁波家家户户都用它来做装饰工艺。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梳妆盒,包包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

骨木镶嵌,不仅仅是流通于市场上的商品,更是一种艺术,将曼妙、细腻、惟美、豪迈融入一件件作品之中。如果说同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以其富丽堂皇、华美炫目将人虏获,那么骨木镶嵌则是以典雅隽永深入人心。

在了解完骨木镶嵌的相关知识后,浙金院学子们对陈明伟大师进行了采访。


浙金院国商学子陈老师,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骨木镶嵌的呢?

传承人陈明伟老师大概和你们差不多年纪,我是从十三岁就开始做手艺了。我们和你们的年代不一样,当时我们的手艺是很多的,都是爸爸辈、师傅辈手把手教的。

浙金院国商学子陈老师,那您觉得做好骨木镶嵌的关键是什么呢?

传承人陈明伟老师:就记住一句话"人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心去做,从内心出发去做一件事情,什么都会做得好"。

浙金院国商学子陈老师,您理解的骨木镶嵌是什么样的?

传承人陈明伟老师:骨木镶嵌是宁波特有的传统工艺,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也是名迹工艺跟家具、造设融为一体的一种表现手法。

浙金院国商学子陈老师,您觉得骨木镶嵌的前景如何?

传承人陈明伟老师:我觉得还是挺好的,特别是看到你们这些同学从杭州过来学习非遗文化,我觉得很开心啊,这几年来看,不仅仅是国家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们也开始重视非遗传承的事情,我觉得骨木镶嵌未来可期啊。

浙金院国商学子陈老师,您觉得未来需要如何更好地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传承人陈明伟老师:我觉得不管是骨木镶嵌还是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需要传承下去,就应该改变"师傅传徒弟,老爸传儿子"的传统模式,学会守正创新,通过课程设计、学科定位、课程就业这些模式去创新非遗的传承方式。就像我前不久去了一个大学,学校里面就有设置非遗文化的项目课程学习,还有很多非遗老师傅在里面上课,我觉得这就很好。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骨木镶嵌却没有被历史掩埋,它带着木的温润和骨的坚持,正在这个时代中缓缓苏醒,向世人昭示着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今天流传下来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无数岁月的洗礼和人文考验,它们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去坚守和继承。这场视觉盛宴,让非遗小队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进一步地认识到了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号召着青年主动继承与发扬传统非遗文化,涵养民族之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小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