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聚美好:惠工学子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惠工飞扬青春实践团深入江北街道开展非遗美育文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0 15: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晓茹   阅读 2.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黄灏宇、叶丽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惠工飞扬青春实践团14名师生,在领队学生处副处长黄灏宇副教授、心理中心叶丽霞副教授和信息技术中心处长张继皇带领下,走进惠城区江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功举办“惠聚美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展非遗之美,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社会实践。本次活动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擎,依托学校“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飞扬舞蹈团”的活力,秉承“艺载非遗,美育青春”宗旨,用青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创新科技赋能古老传承。活动由惠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惠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江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小伙伴公益服务中心及惠州工程职业学院飞扬青春实践团联合承办。

▲图为惠工飞扬青春实践团师生与江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成员及各小学员的合照

艺载非遗:青春实践赋能文化传承

如果实践团依托学校“广东省优秀学生社团飞扬舞蹈团”的深厚艺术底蕴,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秉持“艺载非遗,美育青春”宗旨,以青春脚步丈量惠州文化厚度,以科技手段赋能非遗活态传承。师生们深入基层一线,将专业知识与乡土情怀相融合,用切实行动传递文化温度,为惠州非遗保护传承与“百千万工程”实施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图为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惠工飞扬青春实践团师生合照

沉浸课堂:解码惠州非遗文化基因

实践团精心策划的“惠州非遗专题普及课堂”成为活动亮点。实践团成员们和现场学员们化身非遗小讲师,通过图文展示、生动讲解与趣味互动,系统梳理了惠州非遗的历史脉络与独特价值。从悠扬的惠东渔歌到精巧的龙门农民画,从醇厚的客家酿酒技艺到寓意吉祥的麒麟舞,一堂堂深入浅出的非遗课,不仅构建起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立体认知,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传统瑰宝在新时代焕发认知活力。现场的听众们都被深深吸引,尤其是青少年们,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仿佛在他们心中,非遗传承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小学员们制作竹编非遗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小学员们制作竹编非遗

创意飞扬:KT板浓缩非遗新表达

在“青少年非遗KT板创意制作”环节,实践团巧妙引导孩子们将刚吸收的非遗知识转化为个性化艺术表达。参与者热情高涨,以惠州代表性非遗项目为灵感,在KT板上自由构图、精心绘制。有的青少年细致地描绘出惠州渔歌中渔民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奋力劳作的场景,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力量感;有的则展现了龙门农民画中乡村的热闹集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大胆而和谐。他们一边创作,一边与实践团成员交流自己对非遗的理解和感受,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思维碰撞的火花。一幅幅融合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的作品跃然板上,龙形纹饰、岭南窗花、渔家元素等被赋予童真色彩。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体验,让非遗以可触可感的创意载体根植少年心田,完成从文化接收到主动表达的跃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小学员们制作竹编非遗

▲图为小学员们的获奖展示

竹韵匠心:指尖编织“少年强国”梦

实践的高潮聚焦于“美术手工制作竹编非遗作品《少年强则国强》”。在传承人指导下在实践团成员的协助下,青少年们亲手体验削篾、编织、定型等传统工序。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学习着,手中的竹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变成了精美的图案。过程中,有人遇到了困难,竹条总是不听使唤,他们坚持不懈,最终克服了困难。柔韧竹条在指尖交错穿梭,最终汇聚成象征力量与希望的立体作品。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创作,一幅以“少年强则国强” 为主题的竹编作品诞生了。竹编作品不仅承载着匠心技艺,其主题“少年强则国强”更将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家国情怀的培育紧密相连。当作品完成,孩子们脸上洋溢的自豪感,印证了非遗作为美育载体对塑造新时代青少年精神风貌的深层价值。

▲图为小学员与实践团的竹编非遗作品《少年强则国强》展示

步履不停:青春接力文化薪火

▲图为实践团协助亲子非遗活动现场

此次文明实践是一次生动的“非遗+”美育实践课。惠工飞扬青春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以科技赋能传承,以知识传递温暖,成功架起非遗走向青少年的桥梁。他们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更探索出一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为惠州文化软实力提升及“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贡献了充满活力的青春方案。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非遗传承行动,让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更多青春成长之路。

队员感悟:传承非遗,青春无悔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小学员们制作非遗

“这次三下乡非遗调研,让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真切触摸到了文化血脉的温度与韧性。在江北街道中心,我们化身竹编技艺的守护者,协助孩子们稚嫩的手指穿梭于经纬之间。当粗糙的竹篾在他们手中逐渐显露出杯垫的雏形,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基因在新生代指尖的悄然苏醒。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如同初生的嫩芽对大地无声的回应。而小小非遗讲解员们清脆的声音,如清泉般流淌过惠州丰厚的非遗版图——从龙门农民画的斑斓色彩到客家山歌的悠远回响,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与热爱,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心中的文化认同之火。

从手把手引导孩童编织,到沉浸式感受展览的创新表达,我深刻体会到:非遗的守护,需要俯身向下扎根于乡土实践,亦需昂首向前探索时代语境。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是文化链条中的一环——既要成为“传”的桥梁,更要激发“承”的活力。当孩子们指尖的竹篾与展厅里的光影交相辉映,我仿佛看见文化自信的薪火,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照亮前行的路。守护这份温度,便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许天硕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小学员们制作非遗

“当一位小同学自豪展示自己编制的、略显稚拙却神采飞扬的“竹编画”时,我深刻感受到,非遗绝非尘封于馆阁的标本,而是鲜活于当下、激荡于童心的文化基因——在孩子们闪亮的眼眸与灵巧的指尖之间,文化薪火正悄然传递,预示着未来可期的生命力。”——郭佳欣

“我们实践团这次活动,虽然力量微小,但能亲身参与进来,向小朋友们学习,向市民们了解情况,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机会,为留住咱们惠州这些宝贵的文化根脉,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这趟实践,值了!”——周君彪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指导小学员们制作非遗

“非遗小讲师对客家凉帽、龙形拳等 18 项本地非遗项目的生动讲解,让我意识到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老符号,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基因。当青少年们在竹编画创作中用竹材编织出《少年强则国强》时,我真切看到非遗技艺与家国情怀的巧妙融合—— 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让文化精神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需要青春力量注入的“活态传承”。当我们与传承人交流、用问卷调研带动更多人关注非遗时,其实是在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做非遗文化的聆听者、学习者,更要成为创新表达的实践者,让非遗在青春的诠释中绽放时代光彩,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许锦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