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行走中华·湾区深蓝”实践队来到广东,奔赴探访湾区产业双星之路:中广核,美的,它们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却共同书写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壮丽史诗——一条从夯实“制造”根基,到拥抱“智造”革命,最终实现核心“自造”的伟大跨越之路。
中广核——零碳时代的中国答案
面朝大亚湾的碧波万顷,来自哈工大一校三区的学子们伫立在材料码头。 在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与中广核“严、慎、细、实”精神的血脉共振中,实践队员们亲身触摸着大国重器自主创新的脉搏,踏上探寻零碳时代中国答案的诞生之路。
图为哈工大一校三区同学在大亚湾核电站合影
制造:巨兽之躯的硬核基石
1978年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开工,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核电站施工技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图纸与电站零部件,在这里被数万工程师消化学习。每一吨钢筋水泥,都浇筑着中国核电制造业蹒跚学步的足迹。
智造:数字为基的安全屏障
在电站中央控制室屏上,3D模型同步追踪电站设备状态,智能机器人深入辐射区检修,智能诊断系统提前预警故障。智造深植于血脉相通的精神基因——与哈工大校友刘思男经理交流时,他侃侃而谈:中广核 “严、慎、细、实”的企业文化,恰似母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哈工大人的钢铁意志,在这份文化共振中薪火相传。
图为哈工大一校三区同学与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人员座谈交流
自造:大国重器的终极博弈
从大亚湾1号机组全进口,到2号机组压力容器国产化率60%,直至3号机组“华龙一号”堆芯100%自研——三座反应堆筑成钢铁阶梯,象征着中国核电从“制造”到“自造”的飞跃。中广核的“广”,已从岭南的“广东”坐标,跃升为中国核事业的“广泛”、全球布局的“广远”。哈工大一校三区的同学们在材料码头眺望,大亚湾碧海如洗、白鸥翩跹——这片纯净的蓝,正是核电站零碳电力守护的生态答卷:清洁能源与绿水青山,本就可同频共振。
图为大亚湾核电站内景观
美的——智造革命的先行者
告别大亚湾的钢铁巨兽,实践队来到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美的总部,聆听这位这位从岭南走出的产业巨人,讲述其从世界工厂的“体力劳动者”到全球创新引领者的发展故事。
图为实践队员与美的工作人员合影
制造:流水线上的中国筋骨
在美的历史馆,泛黄的生产照片清晰展现着起点:从造玻璃、瓶盖的小厂到金属风扇诞生地。展板上的数据记录着产能爬坡的艰辛,轰鸣的机器声仿佛穿越时光,记录着中国制造业草根创业的故事。
智造:数据驱动的未来工厂
步入展厅,巨型工业互联网屏幕赫然在目:全球订单实时追踪,工厂设备运行参数、能耗数据、故障预警清晰跳动;物流大屏上,数万件物料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精准匹配运输路线。更核心的变革在后台——研发端与制造端。数字系统实时追踪千里外的产线,传感器捕捉设备数据预判其生产状态;仓储环节,视觉识别机器人自动分拣错漏率趋近于零,入库效率提升200%——智造已成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血液。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美的展馆
自造:握紧命脉的科技突围
在美的,研发投入连续十年超营收10%。攻克芯片,实现白色家电心脏“自”造;自研变频电机,能效全球领先。自研少不了人才的智慧。与企业HR和哈工大校友李知凝的交流让队员们充分了解到美的对人才的重视与开放包容的文化:“回炉”制度密切跟踪毕业生成长与发展;“美少年”“美的星”提前锁定顶尖学子;“师带徒”孵化技术骨干 。
图为哈工大校友刘知凝为队员们分享经验
从代工贴牌,到定义 “灯塔工厂”的标准——用真金白银和人才革命,“自”造世界级产品,“自”定世界级标准。脚踏湾区热土,亲历产业脉动。 当中广核的钢铁巨兽在碧海蓝天下守护零碳未来,当美的的数据洪流在全球工厂间编织智慧网络,队员们真切触摸到“制造-智造-自造”这条钢铁脊梁的磅礴力量。这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辉煌跨越,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大地上最生动的注脚。
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与中广核“严、慎、细、实”、美的开放创新的人才沃土所形成的精神共振,更让队员们深感肩上责任:前辈们用钢筋水泥与数据代码筑起的阶梯,已铺展至脚下。零碳先锋的使命,正由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而新时代青年更当以学识与热忱,勇担绿色发展重任,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注入青春力量。
(通讯员:蒋鸣一 唐雨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鸣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