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队走进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集与潍坊诸城乔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研究核心,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实践队通过开展“第二个结合”主题宣讲、指导民俗工艺创新、组织文化振兴座谈等方式,深入探究“理论宣讲+传统根脉”融合模式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解码实践中“团结协作、勇于担当、依靠群众”精神内核在文化振兴中的转化路径。
红色基因与传统根脉的交融:实践队宣讲“第二个结合”的乡土表达
在潍坊诸城乔庄的文化大院里,实践队员搭起简易宣讲台,围绕“传统文化里的振兴密码”开讲。队员们以乔庄当地“互助抗旱”的革命故事为切入点,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邻里相帮”的民俗传统相联系:“当年乡亲们合力挖渠引水,靠的是‘拧成一股绳’的劲儿;如今搞乡村振兴,更要把老辈传下来的团结精神变成发展动力。”
为让宣讲更接地气,队员们特意融入诸城茂腔元素,邀请当地老艺人将“文化振兴”的内涵编进唱词,“老手艺接上新时代,土文化也能变黄金”的唱段一出口,就引来村民阵阵掌声。实践队还设计了互动环节,村民提出“老布鞋咋能卖出新花样”“村头老槐树的故事咋传开”等问题,队员们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思路,建议将革命故事绣进布鞋纹样、把古树传说改编成情景剧,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这种“理论+民俗”的宣讲模式,让村民们对文化振兴有了新认识。“以前觉得‘文化’是书本上的词,现在知道咱纳鞋底的针脚、地头的谚语都是宝贝!”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感受。实践队发现,乔庄的乡邻互助传统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理念高度契合,队员们便引导村民成立“民俗互助队”,既能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又能在宣讲中配合表演,让“第二个结合”从理论走向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开展主题宣讲现场。张奕欣 供图
“第二个结合”促发展:实践队宣讲乡村振兴的转化密码
转战聊城市凤凰集,实践队围绕“第二个结合”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开展深度宣讲。队员们在村头以“老手艺里的新商机”为主题开讲,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地“非遗活化”实践相结合:“凤凰集的木版年画、手工纺织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像庄稼需要施肥浇水,传统文化也得接上时代地气才能长盛不衰——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道理,让老手艺跟上新思想,才能变成振兴的底气。”
为让村民直观理解文化振兴如何带动乡村发展,队员们列举了外地“非遗+旅游”的成功案例,结合凤凰集实际提出“三步走”建议:第一步整理年画中“耕读传家”“邻里和睦”的传统元素,赋予其“勤劳致富”“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内涵;第二步培训村民成为“文化讲解员”,既能介绍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又能宣讲乡村振兴政策;第三步打造“一日体验游”,让游客参与年画印制、手工纺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实践队还走访了周边村落,发现“宣讲促振兴”的效应正在扩散:邻村借鉴乔庄的经验,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融入乡村治理,通过“故事会”宣讲带动村风改善;镇上的合作社结合宣讲内容,给农产品设计“红色文化包装”。这些实践都印证了“第二个结合”的强大生命力——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当民俗根脉为理论宣讲提供扎根土壤,文化振兴便能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器”。
▲图为实践队员于凤凰集宣讲现场。王馨曼 供图
从乔庄文化大院里的互动宣讲,到凤凰集手工坊创作实践,实践队清晰看到了“第二个结合”在乡村的落地轨迹:理论宣讲让村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民俗传承则让理论有了生动的表达载体。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到理论与乡土的结合点,而“第二个结合”正是破解这一课题的钥匙。当红色基因与传统根脉在宣讲中交融、在实践中共生,便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活力。(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