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通讯员:胡娇)为深入践行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使命,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徽映乡韵,法炬照振兴”实践团赴陕西省西乡县五丰社区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清晨即赴当地葡萄园参与劳作,协助农户进行疏剪、绑蔓、采摘等农事活动;实地走访调研社区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葡萄种植链条的优势与挑战;并重点排查走访了村内老旧危房,关切群众居住安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亲身实践,深入了解乡村实情,贡献青春力量。
探访产业之脉,寻策振兴良方
实践团将调研目光精准投向当地蓬勃发展的葡萄种植业。在规模化的葡萄园区里,他们细致观察、虚心请教,深入了解从育苗栽种、日常管护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链条。一串串饱满果实背后,凝结着农户的汗水智慧,也清晰呈现着产业发展的活力与瓶颈。他们认真记录下种植户对技术提升的渴望、对市场波动的忧虑、对渠道拓展的期冀。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声音,成为思考“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核心命题最鲜活的素材。通过与农户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既看到了产业支撑的巨大潜力,也体悟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仍需多方持续合力。
家门刻家训,书记话“双环”
实践期间,在当地经验丰富的胡书记带领下,学子们深入农户家中走访。一个独特的景象深深吸引了他们:几乎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悬挂着专属的家风家德门联。“耕读传家久”、“勤俭继世长”、“和睦邻里亲”、“诚信立身本”……这些镌刻在门楣上的朴素格言,如无声的灯塔,照亮着五丰人的精神家园。胡书记边走边谈,向学子们阐释了这些门联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力量,强调“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风清”是乡村善治的重要基础。
胡书记更结合五丰实际,提出了极具特色的“内环生活、外环生产”发展理念。他形象地解释:“‘内环’,就是我们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生活圈,要整洁有序、邻里和睦、家风优良,这是安居乐业的根本;‘外环’,就是围绕村庄的田地、果园、产业带,要科学规划、高效生产、持续增收,这是繁荣发展的动力。内环舒适和谐,外环兴旺发达,两个‘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乡村振兴图景。”这一理念将乡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发展与生活品质有机统一,为实践团理解基层治理智慧打开了新视角。
汗水浇灌沃土,青春印证初心
服务群众之途,始于脚下寸寸土地。清晨微光中,实践团成员便已在田垄间俯身忙碌,与农户并肩劳作。协助采摘成熟果实,轻拿轻放,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帮助村民扶正被大雨打倒的玉米,汗水悄然浸透衣背,泥土沾满鞋袜,指尖留下劳作印记,这些印记成为青春在田野间最朴素的注脚。在与乡亲们共同劳作的间隙,他们倾听家长里短,感受土地温度,体味汗水甘苦。这份“沾泥土、接地气”的实践,让书本上的“服务人民”四字,化为心头沉甸甸的暖流与肩上实打实的责任。
守护安居之基,丈量民生温度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乡村最朴素的民生底线。实践团成员们怀揣关切,和当地书记实地走访村中老旧房屋,尤其关注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他们细致观察墙体裂缝,记录房屋结构状况,仔细询问住户日常生活困难与搬迁安置意愿。当亲眼目睹风雨侵蚀下屋宇的脆弱,亲耳聆听老人诉说居住的担忧,一种源于专业使命的守护意识在心中愈发清晰——安全无小事,安居方能乐业。他们不仅详实记录下每一处隐患点,更将警校特有的严谨细致融入其中,思考如何在未来履职中更好地筑牢安全防线、守护一方平安。走访中记录下的每一笔,都丈量着民生福祉的厚度。
当五丰社区的夕照为葡萄园镀上温暖金光,实践团成员们整理行囊,带回的远不止田野调查的笔记与照片。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徽映乡韵,法炬照振兴”实践团,正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肩膀感知民生之重。实践团深知,乡村的丰饶图景不仅需要汗水的灌溉、产业的支撑、安全的保障,更呼唤优良家风的滋养与科学治理的引领。当振兴的号角在金色田野回荡,这片热土上每一颗被汗水浸润的果实、每一扇刻着家训的门楣,都映照着藏蓝青春最笃定的承诺: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肩膀感知民生之重,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文|胡娇
图|胡娇 蒋吴言
审定|黄曼怡,徐为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