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高翔、杨影)为了挖掘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近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云港之梦实践团”奔赴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开启了探寻红色精神的实践之旅。这座承载城市革命记忆的场馆,如同一部摊开在时光里的立体史书,静候众人翻阅。
小讲解员的“历史课堂”
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的红色志愿服,与佩戴“小推车志愿者”绶带的小学生讲解员相遇。不同年龄层的青春身影,在刻有“1948.11.7”(连云港解放日)的巨型浮雕墙下集结,一场跨越岁月的红色对话,悄然启幕。
(一)浮雕下的“英雄剪影”
纪念馆大厅,小讲解员挺直身板,讲述着这座大型革命主题浮雕背后的战斗故事与英雄事迹。“左边是抗战时咱们军民借着山海地形打游击的样子,右边是解放连云港时,解放军冒着炮火冲锋的场景。还有这些眼神亮的,是最早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的先辈们……”棱角分明的石头上,英雄们的神情、姿态被雕刻得栩栩如生。配合讲解,仿佛真的能听见枪炮轰鸣、看见热血冲锋。实践团成员静静聆听,灯光照亮他们专注的面庞。与此同时,红色精神也顺着讲述流淌进每个人的心底,悄然扎根。
▲图为小讲解员在纪念大厅为实践团成员讲述浮雕背后的红色故事。高翔 供图
(二)展板前的“信仰”火种
展厅内,小讲解员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响起。她站在“连云港地区革命早期活动”展板前,用指尖轻点历史图片,将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播撒信仰、开展斗争的故事,一点点地讲给大家听。从先辈们秘密聚会传递进步思想,到组织群众开展隐蔽斗争,那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早期革命活动在小讲解员的讲述中逐渐变得清晰。
实践团成员们静静伫立,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张和陈旧的物件,望见先辈们在困境中执着前行的身影。“书本里的文字,在此刻变成了眼前的画面与耳畔的故事,于是才懂得‘信仰’二字有多沉重,又有多滚烫。”实践团成员感慨。
▲图为小讲解员解说”连云港地区革命早期活动“展板内容。高翔 供图”
(三)地图上的“红色脉络
移步“海州地图”展示区,小讲解员迅速切换“教学模式”。她围绕着这幅地图,详细介绍了海州地区在革命斗争中的地理脉络、战略意义,以及先辈们如何借地形开展游击战斗、传递情报。实践团成员围成半圆,有人轻抬手指跟随讲解轨迹,有人微微蹙眉思索历史脉络。灯光打在地图与众人身上,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求知欲交融,无声诉说着红色传承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小讲解员介绍“海洲地图”相关革命历史。高翔 供图
红色传承的“青春接力”
观途中,无需刻意互动,小讲解员的认真讲解与实践团成员的专注聆听,已构成传承闭环。小讲解员以稚嫩之姿,架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实践团成员用青春目光,承接先辈们的精神火炬。当参观结束,众人再次伫立浮雕墙下,红色志愿服与鲜亮绶带相互映衬,似在诉说:红色基因从未远去,正以青春之名,在不同代际中接力传递。
此次实践活动,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云港之梦实践团”以沉浸式学习,深入挖掘连云港红色历史底蕴,让红色精神真正入脑入心。不同年龄的青春力量交汇,让革命记忆不再是馆内的静态陈列,而是成为流淌在当代青年血液里的精神养分,激励他们以青春之姿,续写红色华章。(供稿:高翔、杨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讲解员在浮雕前的合影。高翔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翔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