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0日讯(通讯员 丁心彤)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淬炼成长,近日,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阡陌壶兴”实践队奔赴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入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乡村,用专业探寻发展。
文化寻根:守护非遗匠心
实践队深度拜访琉璃技艺匠人孙文其师傅。孙师傅详述了琉璃工艺的历史渊源与繁复流程,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其独特魅力。交谈中,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市场需求变化等严峻挑战被重点提及。孙师傅倾力编撰专著的行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与创新的紧迫性。
实践队员采访琉璃匠人孙文其师傅。柴于涵 供图
精美的琉璃制品。柴于涵 供图
为精准把握乡村文化现状,实践队扎根辛村,开展扎实田野调查。队员们通过街访与入户访谈,完成72份有效问卷,系统收集村民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传播效果及满意度等一手信息,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实践队员在辛村进行问卷调查。柴于涵 供图
产业赋能:解码特色经济,问诊发展瓶颈
实践队深入乌集头村旱地西红柿产业链核心,考察其从红土种植到酱料加工的全链条运作。得天独厚的红土地质、充足光照与显著昼夜温差,造就了西红柿的卓越品质,深加工更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实践队员参观乌集头村西红柿酱罐头加工流水线。朱玲 供图
然而,据乌集头村的大学生村官程杰及种植户所言,产业发展面临多重制约:中间商环节挤压农户利润、电商运营专业人才匮乏限制了线上拓展、交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影响外销时效、青壮年外流导致关键技术传承出现断层。
实践队员与村干部、种植户深入交流。朱玲 供图
在常平温泉小镇,实践队调研了其破解季节局限的“四季旅游”模式——夏季采摘联动冬季滑雪。小镇以室内恒温水乐园和主题酒店为引擎,创新融合在地文化:晋南风格的窑洞民宿保留传统风貌,夜间非遗市集与民俗表演营造浓郁“烟火气”,露营基地与七彩滑道吸引多元客群。通过整合“康养+娱乐+农趣”业态,小镇正着力打造集生态、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乡土文旅IP,带动村民增收成效显著。
小镇王经理为实践队员实地讲解。朱玲 供图
常平温泉小镇特色窑洞民宿。朱玲 供图
满载收获与扬帆启航
短短三日,“阡陌壶兴”实践队穿行于壶关的田间地头、产业一线与文化遗址,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实践。从文化传承的紧迫呼唤,到产业振兴的现实挑战,再到红色精神的永恒感召,队员们收获满满,感触深刻。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的国情社情观察,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堂。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的学子们,将带着这份来自基层沃土的感悟与思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学业,矢志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华章!
“阡陌壶兴”实践队全员大合照。朱玲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丁心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