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山间教书,也在孩子心里种光——北京理工大学“彝童前晋”支教团走进山西吕梁

发布时间:2025-08-10 15: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尚阳   阅读 1.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彝童前晋”暑期支教队山西分队跨越千里,赴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思想引领、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主题,为当地近300名小学生开设了20余节特色课程,在知识传递中架起城乡联结的桥梁,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希望与光亮,引导他们从精神、认知、文化中扎根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一、红色课堂:以精神引领筑牢信仰根基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把生命交给了中国人民……”在开班第一课,支教队员王英琦围绕白求恩事迹阐述延安精神,通过讲述其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救死扶伤信念、为伤员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奉献精神的内涵。这堂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也点亮了信仰的微光,使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与延续,为思想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图为支教队员王英琦在开班第一课上讲述延安精神

二、科学课堂:以实践探索点燃求知热情

支教队员通过医用口罩拆解、紫甘蓝汁“隐形墨水”、“土电话”制作等系列实验,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老师,这个‘隐形墨水’真的能看见吗?” 在科学课堂上,孩子们围着实验桌兴奋地讨论。这些课程突破了传统知识传授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参与中感受科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不仅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更培养了观察、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图为学生在支教队员指导下进行紫甘蓝汁“隐形墨水”实验

三、文化课堂:以乡土传承厚植家国情怀

文化自信,始于了解。支教队深入方山非遗工坊与古村落,专访葫芦烙画传承人闫强强,记录其创作技艺与坚守故事,将这些乡土文化素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队员们把葫芦烙画的地域特色、剪纸的吉祥寓意等融入艺术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葫芦烙画到剪纸技艺,这些文化其实离孩子并不远。我们想做的是让他们知道,‘家乡的美’值得被看到。”支教队长李尚阳说。这类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强化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图为葫芦烙画传承人闫强强向支教队员们展示烙画技艺

四、结营仪式以成果绽放承载双向成长

7月24日,支教队在方山一中成龙大礼堂举办结营汇演。孩子们与支教老师一同呈现自编节目《我的纸飞机》,节目最后,全场一起放飞手中的纸飞机,五彩飞机在空中划过弧线,也将祝福与梦想一同寄出。

▲图为支教队员与方山县挂职副县长欧阳哲、胡堡村第一书记陈飞在结班仪式上合影

尾声:让教育的光芒在黄土高原绽放

此次支教虽为期短暂,却以精准的课程设计实现了多重教育意义:红色课堂塑造精神品格,科学课堂培育探索思维,文化课堂增强乡土认同。正如支教队员所言,教育是双向的成长——队员们带去的是知识与视野,收获的是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坚守。在这片孕育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土地上,队员们在山间教书,也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种下了一束光——那是信念的微光,是热爱的星火,是扎根家乡、逐梦远方的希望。未来,他们定能以热爱的力量,回馈这片深爱的家乡。

撰文 | 吴孟源 范笑薇

图片 | 徐子舒 王聪仁

一审 | 李尚阳

二审 | 柳金茗

三审 | 侯佳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尚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