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商丘市虞城县杜集镇第二初级中学的教学楼里格外安静,初三年级的教室却透着别样的热烈——支教老师正站在黑板前,手中用粉笔书写着由孩子们共同画满的“未来”:有人想当教师、有人想做主持人,还有人想未来当科研人员。“这节课我们不聊习题,只谈‘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随着老师的话音落下,同学们纷纷挺直腰板,目光里满是期待。这场专为初三学子设计的心理健康主题沙龙,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大家先想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成为探索宇宙的科学家?长大后的生活里,有没有让你特别憧憬的画面?”支教老师抛出一连串问题后,教室内先是一阵小声讨论,随后逐渐安静下来。有学生托着下巴望向窗外,有学生已经拿出笔在草稿纸上画起了简笔画。5分钟后,当小纸条被收集起来时,上面不仅有“想当主持人”“想考目标高中”的明确目标,还有“想和好朋友一起考上高中”的细腻期待。支教老师就以“想当医生”为例,在黑板上画出清晰的成长路径:初中阶段要打好生物、化学基础,高中选择理科方向并持续积累知识,未来才能有机会走进医学院的大门。屏幕上同步展示的河南医药大学校园图片,让抽象的“未来”瞬间变得具体。同学们在明白“理想是远方的灯塔,目标是脚下的台阶。”这句话的同时,还更要明白为了目标不要好高骛远,更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针对初三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压力与心态波动,支教团队特别设计了“现在与未来”对话环节。当被问及“当下最担心什么”时,小纸条上很快写满了答案:“英语单词总是背不住,越想越怕”“担心考不上好高中,让爸妈失望”。老师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恶性循环图”:“遇到难题→觉得自己不行→逃避学习→成绩下滑→更怕难题”。“其实困难就像路上的小石子,你越怕它,它越像座山;你弯腰把它挪开,就会发现路还能继续走。”随后展示的“解压工具箱”里,运动、听音乐、看《海蒂和爷爷》等治愈系电影的建议,让学生们眼前一亮。
或许对于一些同学来讲,直接问自己想做什么,仍然会迷茫。所以,“比起‘想成为谁’,‘不想成为谁’至少能帮我们守住底线问题。”支教老师引用了一份来自全国955位初中生的调研数据——超过80%的学生表示,“明确自己拒绝成为什么样的人”比“规划理想中的自己”更容易。这个结论让学生们来了兴致,在“我不想成为的人”讨论中,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起来:“我不想成为遇到困难就躲的人,就像上次运动会,有同学怕输就假装受伤”“我不想成为说话不算数的人,之前有朋友答应借我笔记,结果转头借给了别人”“我不想成为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看到同学被孤立,应该主动打招呼”。这些带着少年气的表达,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对“真诚”“担当”“善良”的朴素向往。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那些写满字迹的纸条被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折好,交到那名为未来的纸箱中。这些带着温度的字迹,或许还略显稚嫩,却是少年们心中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就像一位学生在结尾写下的:“希望我们都有精彩的人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嘉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