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张子松、薛茗月)放大镜下的细胞结构,就这样通过孩子们的双手“立”了起来。7月28日,在神农架林区新华镇暑假托管班,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精心设计的“生命基本单位探秘”生物课堂,让20余名林区儿童透过图片、问答和手工,第一次清晰“触摸”到细胞的轮廓,也为他们打开了通往神秘微观世界的一扇门。
从放大图像到具象理解
课程启动于一张放大千倍的洋葱表皮细胞图。“这些像小格子的结构就是植物细胞的‘小房间’,细胞壁就是坚固的‘外墙’。”志愿者指着投影画面,将抽象的细胞器与生活事物关联:线粒体是“能量加油站”,叶绿体则是“光合作用工厂”。此举精准契合了林区孩子突出的具象思维特点。孩子们的问题也随之变得鲜活:“秋天树叶变黄,是叶绿体‘放假休息’了吗?”“细胞会像我们一样感冒吗?”科学概念在问答中逐渐落地生根。
▲图为志愿者讲解细胞相关知识
橡皮泥塑形认知转化
知识的内化在动手环节得以升华。彩色橡皮泥成为了连接认知与实践的桥梁。孩子们分组合作,精心构筑自己的细胞模型。一名学生的创意格外引人注目:她用绿色橡皮泥捏出螺旋状的叶绿体,“这样能最大面积地‘捕捉’阳光”。
▲图为师生共同制作细胞模型
作品里的微观勋章
“看,这是植物细胞模型!绿色的是叶绿体,植物的‘食物加工厂’!”一名学生自豪地介绍着作品。手工环节尾声,带着孩子们指尖余温的细胞模型汇聚一堂:有的用黄色黏土精塑能量澎湃的线粒体,有的用棕色小球标记着细胞核的核心位置。“每一件作品都记录着你们的探索成果!”志愿者的鼓励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些缤纷的模型早已超越了普通手工作品的意义——当孩子们能准确点指“叶绿体”、“细胞壁”流畅讲解时,它们已化作孩子们理解生命构造的独特勋章。
▲图为部分学生作品
通过“认知启发-实践印证”的递进式教学设计,这堂生物课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基础知识,更点燃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火花。细胞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词条,而是被孩子们拆解理解、亲手塑形的一粒粒“生命积木”。在捏塑的专注与提问的热切中,探索生命奥秘的种子已悄然播撒于心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