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为积极引导青少年了解古代水利智慧,延续历史文脉,7月18日,成都东软学院朝阳队 - 花溪分队联合都江堰市蒲阳街道花溪社区,于花溪美育基地开展非遗竹笼杩槎主题活动。肖云发作为笼杩槎非遗传承人到场进行指导,带领队员与青少年探寻千年技艺,传承都江堰治水文明。
竹笼杩槎,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蕴含着古人精湛的工艺技术。活动现场,肖师傅以娴熟的技艺,为大家完整演示竹笼和杩槎的制作流程,再现了这项千年技艺所承载的古人智慧与创造力。
图为肖云发师傅精心挑选竹子 陈慧贤 供图
在竹笼制作工艺中,肖师傅强调选材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他指导大家精选生长周期达三年及无虫蛀的慈竹作为制作竹笼的理想原料。进入竹材处理环节,他展示深厚的“精工细作”技艺,运用专业工具细致处理竹节以确保竹材表面达到光滑无瑕疵的标准。操作过程中,肖师傅阐释技术要点:“竹篾加工需达到韧而不脆的程度,才能承受水流的强力冲击。”在示范去结与刨片工序时,其动作熟练流畅、精准到位,精湛的技艺令现场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印象深刻。
图为肖云发师傅对竹条刨片 郭诗语 供图
竹笼编织教学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肖师傅亲自示范,从最初的“打底结”固定框架,到中间以“经纬编”构建主体结构,再到收尾时的“锁边扣”加固成型,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他不仅亲自示范动作,还亲切地传授给每一位参与者,耐心地纠正大家手法上的偏差。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花溪分队队员和孩子们不断学习到传统编法的要领,使篾条在他们手中逐渐有了竹笼的雏形。
图为肖云发师傅教小朋友编织竹笼 郭诗语 供图
竹篾翻飞,匠心独运。肖师傅结合木架搭建的力学原理,为大家讲解木杆固定捆绑的技法。他强调,三根木杆形成的稳固三角结构是杩槎能够承受水流冲击的关键。在指导大家实际操作时,他教大家如何把控竹绳绑扎力度,确保每一处绑扎都牢固可靠。通过他的讲解和示范,大家都深刻理解到杩槎在水利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结束后,队员们协助小朋友动手实践。在编制竹笼的过程中,孩子们选取篾条,尝试编织。他们在穿篾、绕结和扣合的反复练习中,逐步掌握基础手法。虽然一开始动作稍显生疏,但在志愿者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们手中的竹笼逐渐成型。搭建杩槎时,孩子们分工协作且配合默契,从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更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动手实践 郭诗语 供图
此次活动以非遗传承为目的,为青少年搭建起一个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体验,青少年们深刻感受到千年技艺所承载的历史韵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认同感。活动不仅在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架起一座认知桥梁,而且让传统智慧在一代代的赓续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图为朝阳队-花溪分队成员及社区小朋友与肖云发师傅的合照 陈慧贤 供图
这次活动以实践为载体,让非遗传承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内心。青少年与传统匠人的共学共践,使都江堰治水文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脉络中持续焕发光彩。相信在未来,这些青少年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非遗技艺的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雅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